老年人食管癌預防
1.三級預防
目前我國不少地區特別在食管癌高發地區建立了防治基地,進行了腫瘤一級預防(病因學預防)。具體措施包括:
①防黴:糧食快收快曬,加強保管,吃新鮮蔬菜水果,改變不良的傳統飲食習慣;
②去胺:用漂白粉處理飲水,是水中亞硝酸鹽含量減低,常服用維生素C以減少胃內亞硝酸鹽的形成;
③施鉬肥:用以避免蔬菜中亞硝酸的聚集;
④對食管上皮細胞中度或重度增生者給粗製核黃素,並應糾正維生素A缺乏,對高危人群定期實施食管脫落細胞學檢查,這是腫瘤二級預防(早查、早診、早治)在食管癌的主要措施,也應加以重視。
⑤積極治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賁門失弛緩症、Barrett食管等與食管癌相關的疾病,同時應用維生素E、C、B2、葉酸等治療食管上皮增生以阻斷癌變過程。
2.危險因素及幹預措施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某些理化因素的長期刺激和食物中致癌物質,尤其是硝酸鹽類物質過多是食管癌的重要病因,同時基因突變、遺傳因素、微量元素的缺乏也可能是重要誘因。
1)遺傳背景
食管癌的發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這與人群的易感性與環境條件有關。在食管癌高發區,連續3代或3代以上出現食管癌病人的家族屢見不鮮。在我國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的調查發現有陽性家族史的食管癌病人約占1/4~1/2人,高發區內陽性家族史的比例以父係最高,母係次之,旁係最低。由高發區移居低發區的移民,即使在百餘年以後,其發病率也相對較高。居住環境也影響食管癌的發病,已發現,高發區內與家族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食管癌病人占1/2。遺傳和環境等因素對食管癌發病的影響可能是分子水平上的變化,已發現,在某些癌症高發家族中,常有抑癌基因,如P53的點突變或雜合性丟失,在這類人群中,如有後天因素引起另一條等位基因的突變,則會造成癌基因的異常表達而形成癌腫。近年來的資料顯示,食管癌病人中確實存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變。
2)食管損傷、食管疾病以及食物的刺激作用
食管損傷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發食管癌。在腐蝕性食管灼傷和狹窄、食管賁門失弛緩症、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病人中,食管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為高。這可能與食管黏膜上皮長期受炎症、潰瘍及酸性、堿性反流物的刺激導致食管上皮增生及癌變。研究資料表明,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食管下端鱗狀上皮有時可被柱狀上皮替代而形成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的癌變危險平均為1%/年,其癌變率比同齡對照組高30~125倍。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食管癌高發區居民的一些生活習慣與食管癌的發病有關,如有喝燙飲料或愛嚼刺激性很強的含煙葉的“那司”的習慣。
3)亞硝胺類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現已知有近30種亞硝胺能誘發實驗動物腫瘤,國內已成功地用甲苄亞硝胺、肌胺酸乙脂亞硝胺、甲戊亞硝胺、二乙基亞硝胺等誘發了大鼠的食管癌;同時,我國的學者通過降低我國食管癌高發區內食物和飲水中硝酸鹽類物質的含量也降低了高發區內食管癌的發病率。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早為人們所注意。我國林縣食管癌的研究結果證明,當地居民喜食的酸菜中,含有大量白地真菌和高濃度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其中包括亞硝胺。食用酸菜量與食管癌的發病率呈正相關,在鄰近真菌感染部位的食管上皮細胞可呈現單純增生、輕-重度不典型增生,甚至癌變。在食管原位癌旁增生上皮內可分離出白色念珠菌的純株,這些現象提示,真菌感染與食管癌的密切關係。此外,研究結果表明,纖維素A、C、E等缺乏可加強硝酸鹽類物質的致癌作用。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有類似的作用,鉬、硒等元素缺乏都可能與食管癌的發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