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本病常以腹痛、惡心、嘔吐起病,症狀因病變部位不同而異。多呈慢性經過,往往有周期性發作和自發性緩解的特點。
Ⅰ型:多見於30~50歲,80%有胃腸道症狀。半數患者可有其他過敏性疾患,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本型主要出現上腹部痙攣疼痛,伴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發作無規律性,可與某些食物有關。粘膜受累嚴重者可致上消化道出血、腹瀉、吸收不良、腸道蛋白損失、缺鐵、體重減輕等。肌層受累明顯可致幽門梗阻或腸梗阻,並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有時被誤診為Crohn病或腫瘤漿膜受累者可有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的腹水(稱嗜酸性腹水)或胸水發生。腹水一般為滲出性。
Ⅱ型 40~60歲多見。本型多有較長時間胃病史,起病多急,可有上腹部痙攣性疼痛伴惡心、嘔吐。合並消化性潰瘍者多見(多為巨大潰瘍)。類息肉型者,上消化道出血可為唯一症狀。病變近於幽門者可致幽門梗阻。當病變在腸道時,可因腫物形成、腸壁增厚、水腫導致功能紊亂而發生腸套疊或腸梗阻。發生在回腸部位者,發病急驟,可因右下腹痛、壓痛、反跳痛或局部肌緊張而誤診為急性闌尾炎。
二、診斷:
根據Leinbach診斷標準主要為:
①周圍血嗜酸粒細胞增多;
②攝食後導致胃腸道症狀與體征出現;
③組織學證實胃腸道有嗜酸粒細胞增多或浸潤。
鑒於本病胃腸道表現缺乏特異性,故診斷時應注意既往過敏史,周圍血(腹水或活組織檢查)嗜酸粒細胞增多,配合胃腸道X線鋇餐、纖維內鏡進行診斷。為了早期診斷,凡出現不能解釋的胃腸道症狀,尤其個人或家族中有過敏性疾患史者或進食某類食物、攝入某些藥物後出現或加重胃腸道症狀及體征、周圍血嗜酸粒細胞增多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血、腹水中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纖維內鏡檢查病變明顯充血、水腫,活檢發現多塊標本有較多的嗜酸細胞浸潤或禁食可疑食物、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使症狀緩解時,可考慮嗜酸性腹水或嗜酸性胃腸炎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