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白球黑質紅核色素變性症狀診斷
一、症狀
1.分型 可分為兒童型和成人型,兒童型多見。
兒童型多於6~12歲起病。Dooling等(1974)複習了本病有屍解的病例中的臨床材料。57%(24例)在10歲前發病,81%(34例)在15歲之前發病,僅7%(3例)在22歲後發病。半數病例有家族史。病程10年左右,多數在20~30歲死於並發症。
成人型又稱為晚發型。在55歲左右發病,個別在30歲後發病。常有家族史。類似於帕金森病表現,強直少動,靜止性震顫,易跌倒,發音緩慢,聲音低沉,小步。美多巴治療效果不明顯。少數患者怕光、吞咽不便、大小便失禁、智能減退,甚至癡呆。病程多達10餘年。起病後10~20年仍能行走。
2.臨床表現 變異很大,雙下肢痙攣性癱、肌張力障礙和肌強直是本病最突出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緩慢進展的錐體外係症狀,首先出現的是下肢肌強直、肌張力障礙及舞蹈-手足徐動等症狀。早期即可有錐體束征,出現痙攣性癱、腱反射亢進及Babinski征等;逐漸進展累及上肢、麵部及延髓肌;有些病人出現舌肌張力障礙、眼瞼痙攣或身體背屈成弓形,引起吞咽困難,口齒不清。晚期患者不能起床,多數在起病10年內因並發症死亡。
3.文獻也有原發性視神經萎縮的少數病例報道,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狀,多數患者出現智力下降及衰退,以及共濟失調、癇性發作等。部分患者家族中可有手足徐動症、震顫麻痹或肌張力障礙的病人。
二、診斷
根據青少年期出現進行性錐體外係症狀,肌張力障礙、肌強直和雙下肢痙攣性癱等,MRI檢查T2WI顯示典型“虎眼征”,可以診斷本病。
陽性家族、骨髓巨噬細胞中或周圍血淋巴細胞中分辨到海藍色組織細胞或59Fe標記的鐵鹽的SPECT顯像在雙側基底核區有放射性聚積及消失緩慢,則可證實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