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患兒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在生後即可存在,但一般在生後2~3周出現。觸診時在患側胸鎖乳突肌內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在2~4周內逐漸增大如成人拇指末節那麼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大部分病人不遺留斜頸;少數病兒肌肉遠段為纖維索條所代替,頭部因攣縮肌肉的牽拉向患側偏斜。頭與麵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產生繼發性畸形,肌肉縮短的一側,患側麵部長度變短,麵部增寬,可能由於地心引力和隨著骨的生長發育,麵部更加不對稱健側麵部明顯肥大,患側眼外眥至口角間的距離比對側變短。兩眼和兩耳不在同一平麵。這些缺陷在頭傾斜時,不甚明顯,而頭和頸擺正時畸形反而突出。兩眼不平行可引起視覺疲勞。隨著骨骼的發育,麵部的不對稱加重。頸深筋膜、頸闊肌、斜角肌均可攣縮,頸動脈鞘與血管也可攣縮。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及上胸椎出現側彎畸形,弧度的凹側朝向患側。畸形如不矯正,患側軟組織隨生長發育而縮短。頸部深筋膜增厚並緊縮。以後,頸動脈鞘及鞘內的血管也變短。此時即使鬆解攣縮的胸鎖乳突肌以後,上述後果又變成斜頸的原因,使畸形糾正不滿意。偶有不是因為胸鎖乳突肌纖維化而致斜頸,有文獻報道因前斜角肌攣縮和肩胛舌骨肌短縮所致的斜頸。後者可伴有喉頭和氣管拉向患側。
雙側性斜頸罕見,頸部在中線顯得縮短,下頦抬起,麵部向上傾斜。
二、診斷:
根據上述表現特點診斷一般多無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