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ado-Joseph病症狀診斷
一、症狀
1.主要臨床特征 以小腦性共濟失調及不同程度的錐體束征、錐體外係征或周圍性肌萎縮為主要臨床特征。
2.臨床分型 不同發病年齡者臨床表現略有不同。Coutinho根據臨床表現將本病分為3型:Ⅰ型占15%,發病年齡較早,20~30歲發病,具有錐體束征、錐體外係損害征、進行性眼外肌麻痹,可有麵肌、舌肌肌束顫動及輕度小腦功能缺陷等體征。進展最快,多在45歲左右死亡;Ⅱ型又稱Joseph病,占38%,30~50歲發病,以小腦功能障礙及錐體束征為特征,伴或不伴眼外肌癱瘓,無錐體外係征,症狀較輕,死亡年齡60歲左右。Ⅲ型又稱Machado病,占47%,發病年齡較遲,50~60歲或60歲以後起病,以小腦功能障礙及運動神經多發性神經病(對稱性四肢末端肌萎縮)為主,伴或不伴眼外肌癱瘓及錐體束征,進展緩慢,預後良好。並非所有患者均能符合以上3型,另有部分病例卻為上述3型的混合型。Jardim等觀察62例MJD患者,發現Ⅰ型MJD與核性眼肌麻痹呈正相關;Ⅲ型MJD與核上性眼肌麻痹呈正相關。平均CAG長度長者與錐體束征及肌張力障礙有關。
Maruvama等根據CAG重複長度及臨床的研究提出新的分類方法:A型(青少年型):反射亢進及肌張力障礙,無本體感覺缺陷;C型(成年型):反射減弱及本體感覺缺陷,無肌張力障礙;B型(中間型):混合型,介於以上二者之間。
3.主要症狀和體征 臨床上初始症狀多為共濟失調步態,早期表現還有軟齶無力、構音障礙、垂直性或水平性眼球震顫及眼瞼睜開困難、眼球上視困難。晚期有凸眼,麵部尤其眼、口周圍及舌肌纖維震顫及萎縮,眼瞼攣縮,部分病者有麵部或軟齶肌陣攣和第Ⅴ、Ⅶ、Ⅸ~Ⅻ腦神經支配肌受累,肌強直、痙攣及病理征陽性等錐體束征,也可出現運動過緩及肌張力不全、手足徐動等錐體外係體征,以及四肢肌束震顫及末端肌萎縮等,還可有下肢震動覺減退。約1/3患者有脊柱側凸、弓型足、杵狀指等骨畸形症狀。
本病眼運動障礙頗具特點。大多數病例具有眼外肌癱瘓、衝動性眼球運動障礙等眼球運動異常,水平或垂直眼震,也可有突眼、複視、視神經萎縮、色素性視網膜變性等眼症。
Schols等報道45%患者有不安腿綜合征,而其他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罕見。不安腿綜合征是MJD患者睡眠障礙的常見的但並非惟一原因。MJD患者睡眠障礙與年齡大、長期持續疾病及腦幹受累有關。
Shimizu分析了日本1個MJD家係12例現症者眼動異常的表現,12例均有上視麻痹、水平注視眼震、會聚障礙,多數有快速掃掠障礙、追隨眼動作障礙、眼瞼睜開困難,少數表現突眼、視動障礙、方波形急跳(square wave jerk)等。瞳孔形狀及光反應均正常。作者結合此家係的臨床表現,還報告了一例屍檢,病理所見:脊髓小腦束變性,Clarke柱、前角、齒狀核和黑質致密部神經元脫失。動眼神經核神經元顯著脫失,Edinger-Westphal核相對保存,滑車神經核輕度受累,展神經核相對完好,前庭神經核神經元減少。中腦背部,包括上丘、頂蓋前區及後聯合神經元減少,脫髓鞘,膠質增生,內側縱束變性。作者認為屍解病例動眼神經核脫失,而Edinger-Westphal核相對保存,為特征性病理發現。
二、診斷
診斷標準為:
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②主要神經係統表現包括小腦性共濟失調伴錐體束征(Ⅱ型),伴有各種程度的肌張力不全-僵直等錐體外係征(Ⅰ型),或周圍性肌萎縮及感覺障礙(Ⅲ型);
③次要的但更特異性的體征,如進行性眼外肌麻痹、麵肌與舌肌束顫及突眼,這些體征雖非必需,但有助於對先證者家族成員進行體檢,有助於對患者的早期診斷。
PCR檢測有助診斷。Hsieh等應用PCR檢測MJD基因的CAG重複序列擴展數目,認為無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是一種簡便、可靠、價格適中的診斷方法,可用於患者、症狀前及出生前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