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伯病症狀診斷
一、症狀
克拉伯病由丹麥兒科醫師Krabbe於1916年首先報道,當時稱為嬰兒家族性彌漫性硬化,後來也稱之為Krabbe病。本病也有專家主張歸類於神經係統細胞器疾病,為一種溶酶體病。
臨床上依據發病年齡可分為兩個類型:嬰兒型及晚發型。嬰兒型Krabbe病為主要類型,典型的臨床表現分為3個階段:
1.嬰兒出生時正常,出生後數周至數個月內(多在3個月內,10%在1歲後)發病;其共同特點為,患兒極易興奮、受驚,無誘因頻繁哭叫,全身僵硬,無故發熱、嘔吐,進行性智能及活動減退,發育緩慢。
2.此後逐步出現肌張力增高,交叉腿,身體側扭,踝陣攣,對聽、視、觸覺等刺激反應過度,伴有抽搐和進行性精神運動惡化。
3.晚期患兒進一步發展成盲、聾和惡病質狀態,有痙攣性發作和去皮質強直,但對周圍無任何反應。少數患兒可伴腦積水,高熱和多汗、多毛等體征。預後極差。常於1歲之內死亡,存活2年以上者少見。
晚發型病者少見,可於5~6歲之後出現抽搐、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視神經萎縮。早期癡呆和錐體束征陽性。晚發者可生存至10歲左右。
二、診斷
典型的症狀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檢測患者血白細胞及血清培養的成纖維細胞中半乳糖腦苷-β-半乳糖苷酶活性缺乏,為診斷確定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