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LYG的臨床表現與其他類型肺淋巴瘤有較大重疊。主要受累器官為肺(80%)、皮膚(40%~45%)、中樞神經係統(30%)、肝(25%);其次為腎、消化道、骨髓和眼等。全身症狀包括發熱、周身不適、乏力、體重減輕、關節疼痛和皮膚損害等。通常在出現症狀14個月內死於泛發性肺部病變和繼發感染。因其主要侵犯肺部,故最常見的主訴為下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難。有30%出現神經係統損害,表現為精神錯亂、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及顱神經功能障礙等。屍解發現肝、脾、淋巴結、腎、心髒和胃腸道均可受侵犯。肺外的主要表現在皮膚,可見於40%~45%病例。皮損主要為浸潤性紅色斑塊及皮下或真皮結節,亦可發生潰瘍、斑丘疹或紅斑性損害。多對稱發生於下肢和臀部,亦可泛發全身。皮損可先於肺部損害或同時發生。而且常伴全身症狀,如發燒、倦怠、體重下降、肌痛及關節痛等。胸外症狀常見,因不同部位受累而出現相應臨床表現。
1.呼吸係統
呼吸道症狀常為主訴,病人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氣喘、胸痛等。肺部受累是本病最常見的早期表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消瘦。少數患者也可隻有肺部X線異常,而無臨床症狀。有些患者起病時就有肺部受累,呈進行性發展,另有一些患者也可在病程之中發生進行性肺部受累。病變主要位於兩下肺野,尤以兩肺外帶為多見,肺尖部很少受累。病變幾乎總是呈雙側性,並且波及範圍很廣,但也可為非對稱性。雖然肺部病變具有淋巴瘤的特征,但很少有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大僅發生在其他器官係統,而且表現也不典型。臨床病情與淋巴瘤相似的患者,約1/3可出現肺空洞,可因大咯血而死亡。肺實質大片破壞引起呼吸衰竭也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本病發生呼吸道受累的範圍一般不大,但有時也可以呼吸道病變為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阻塞性細支氣管炎,這是由於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導致細支氣管潰瘍形成、破壞和閉塞所造成的。也可發生肺葉支氣管部分阻塞,這是由於壞死組織和炎性細胞廣泛侵犯支氣管內膜所造成的。
肺實質內梗死樣壞死,細胞高度浸潤性結節,大塊肺損害,廣泛性肺實變及非典型性間質性肺浸潤等,均可發生。非典型性淋巴組織細胞浸潤侵犯肺動脈、肺靜脈,偶爾也可引起這些脈管閉塞和廣泛性肺實質壞死,此時可造成嚴重咳嗽和呼吸困難。
2.神經係統
表現有周圍神經病、腦神經麻痹和各種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及體征。神經係統受累時可出現失語、頭痛、感覺異常、偏癱、共濟失調、精神錯亂、抽搐等。可發生於肺病變以前、中間、甚至肺部病變緩解時。周圍神經病變多為非對稱性。中樞神經係統病變可累及腦和脊髓的任何部位,可出現Bell麻痹、暫時性失明、複視、突眼、視力下降或眩暈;常見症狀包括失語、輕偏癱、失明、運動失調、截癱、動眼神經麻痹、腦神經麻痹、頭痛、感覺異常、意識模糊、昏迷、抽風、四肢癱、視神經水腫、耳聾、麵癱、感覺遲鈍、腦水腫、腦膜腦炎等。周圍神經受累出現下肢感覺異常。可發生在其他係統病變出現之前,甚至當肺內病變在不斷消退緩解時,中樞神經係統病變仍可在不斷發展。一個患者多發生上述症狀中的一種或數種。神經係統病變的發生與預後直接相關,一旦神經係統受累,其死亡率高達80%以上。
3.皮膚
肺外最常見受累部位是皮膚,為大片浸潤性紅斑、結節、潰瘍,皮膚損害發生率占40%~50%。有10%~25%病人以首發皮膚損害出現;皮損可以先於肺髒受累2~9年出現。Liebow報告的一組40例患者,16例(42.5%)出現了皮膚損害,由於皮膚損害發生率高、活檢容易以及病變的典型組織學所見,因此在疑診淋巴瘤樣肉芽腫時應仔細進行皮膚科檢查。最常見的典型的皮損所見是1~4cm大小紅紫色斑疹、丘疹或為硬而隆起的皮下結節(有時發生潰瘍) ,直徑2~3cm,多位於肢體。病損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常見於臀部、腹部、大腿股部和下肢。修複過程常伴有瘢痕和色素沉著。其他皮損為非特異性改變,如小泡、廣泛的鱗癬、斑狀脫發、局部無汗和環狀斑塊。皮下結節有時很大,偶爾也可為其主要臨床表現,主要皮膚損害也可表現為開始呈紅色,最後轉變成銅錢色、硬結狀的皮下損害。皮膚損害通常與肺部病變同時發生,但可發生在肺部病變之前或之後數月到數年。有無皮膚損害與預後無關。
4.腎髒受累
約半數患者有腎髒組織學改變,但無臨床症狀。臨床上明顯腎髒受累罕見,而屍檢可發現LG改變。
5.其他
其他病變10%的患者可有肝大、肝功能衰竭。少數病人有淋巴結腫大、脾大和腹水等。肝大也可為本病的早期表現。由於本病廣泛浸潤肝髒,可造成進行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多數病例可出現淋巴結腫大。個別病例可出現巨脾,並伴有淋巴瘤樣肉芽腫浸潤,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二、診斷
除臨床表現外,主要靠肺活檢和皮膚活檢證實有特征性病理改變。皮膚損害的病理改變與肺內改變相似,表現為非典型性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此改變主要位於真皮附屬器周圍,有些皮膚活檢標本無血管炎或很難見到典型血管改變,但可見到其他改變。
1.診斷標準
(1)發病年齡和性別:
本病可見於各年齡階段,老年相對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男女比為1.7∶1。
(2)臨床表現:
呼吸道症狀最多見(80%)。可伴發熱,消瘦。皮膚病變也較多見(40%~50%),表現為大片浸潤性紅斑、結節、潰瘍等。中樞神經係統也常常受累(30%),可表現為精神異常、共濟失調偏癱、抽搐;腦神經受累可出現Bell麻痹、暫時性失明、複視、突眼、視力下降或眩暈;周圍神經受累出現下肢感覺異常。少部分患者有肝髒受損(25%),可有肝、脾大等,但淺表淋巴結極少受累,這一點與淋巴瘤相反。
2.診斷步驟
臨床上出現上述肺部病變,或伴隨皮膚、神經係統病變,或伴肝、脾、淋巴結腫大時,要考慮到LG的可能。進一步可行胸部X線檢查,如出現多發結節影伴空洞形成是重要的診斷線索,但必須經病理證實才能最後確診。本病肺部病變極為常見,常為患者就診的主訴,應引起重視。
臨床出現上述肺部病變,或伴隨皮膚、神經係統病變時,要考慮到LG的可能,胸部X射線檢查顯示伴空洞形成的多發結節陰影是重要的診斷線索,但必須經病理證實才能最後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