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多見於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絕經期後婦女,男性占95%。5%~25%可有家族史。發病前常有漫長的高尿酸血症期,此期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主要表現有:
1.急性痛風關節炎
常是痛風的首發症狀,幾乎見於所有患者。這是由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引起的炎症反應。結晶的來源有二:①過飽和的尿酸釋放到關節液中,正常情況下pH>7.4,溫度37℃時尿酸鈉的溶解度為380μmol/L(6.4mg/dl)。在血尿酸過高的情況下,尿酸鹽不能完全與血漿白蛋白α1、α2球蛋白結合成可溶性複合物,加之關節局部pH值下降,溫度降低等致尿酸鹽結晶析出。②關節滑膜上的痛風微小結節崩落(結晶脫落)。析出的結晶激活了HAGEMAN因子,5-羥色胺,血管緊張素,緩激肽,花生四烯酸及補體係統;又可趨化白細胞,使之釋放白細胞三烯B4(LTB4)和糖蛋白化學趨化因子;單核細胞也可在刺激後釋放白細胞介素-1(IL-1)等引發了關節炎發作。
典型發作起病急驟,多於午夜因劇痛而驚醒,最易受累部位是拇蹠關節,其他依次是踝、跟、腕、指、肘等關節,極少發生於軀幹的關節如髖、骨盆、肩、脊柱等。國內392例原發性痛風中拇趾蹠關節處首先受累者平均為63.7%,最高達93.2%。初次發作,以單關節受累為多見,占90%左右。但隨著複發次數增加,可有2或3個關節同時或先後受累。發作數小時內關節即可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疼痛劇烈者可似刀割,無法忍受,也有疼痛較輕,關節微紅而能照常活動者。較大關節受侵犯時,可出現關節腔積液。發作常呈現自限性,數小時、數天、數周自然緩解,關節紅腫熱痛完全消退後,局部可出現本病特有的脫屑和瘙癢,關節活動恢複正常。緩解期長短不定,數月、數年乃至終生。國內392例原發性痛風中緩解期最短者幾天,最長者16年,才出現第2次關節炎發作。多數反複發作,少數者無緩解期直接遷延成慢性關節炎。大約20%的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狀,包括畏寒、發熱、乏力、頭痛、惡心、全身酸痛、白細胞增多等全身症狀。少數病人體溫可高達39℃以上。全身症狀的輕重與關節病變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本病春秋季發作者較多,飲酒、高嘌呤飲食,腳扭傷是重要誘因;穿緊鞋,多走路、受寒、勞累、感染、手術,以及利尿藥等。
2.慢性痛風性關節炎
多由急性關節炎反複發作發展而來,每見於未經治療或治療而未達到治療目的的患者。表現為多關節受累,發作較頻,間歇期縮短,疼痛日見加劇,甚至發作後疼痛亦不完全緩解。嚴重者,亦可累及肩、髖、脊柱、骶髂、胸鎖、下頜等關節和肋軟骨,表現肩背痛、胸痛、肋間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胸部的疼痛有時酷似心絞痛,尿酸鹽在軟骨、滑膜、肌腱和軟組織等處沉積,造成組織斷裂和纖維變性和軟骨、骨破壞。軟骨呈退行性變,有滑膜增厚,血管翳形成,骨質侵蝕缺損乃至骨折,加之痛風石增大,招致關節僵硬、破潰、畸形,嚴重的影響關節的活動,甚至生活無法自理。慢性關節炎期若不積極治療,仍可反複出現急性發作,使關節損害進一步加重。
3.痛風石
痛風石是痛風特征性損害,是由於尿酸單鈉細針狀結晶沉積所引起的一種慢性異物樣反應,周圍被單核細胞、上皮細胞、巨細胞所圍繞,形成異物結節,引起輕度慢性炎症反應。痛風石除中樞神經係統外,可累及任何部位,最常見於關節內及附近與耳郭。呈黃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雞蛋,初起質軟,隨著纖維增生漸硬如石。數目及大小與病情有關,如病情不斷發展,痛風石數目可逐漸增多、增大。國內1例痛風石數目多達500個,最大者17cm*12cm*6cm,實屬罕見。關節附近因易磨損,加之結節隆起外表皮菲薄,易破潰成瘺管,有白色糊狀物排出,瘺管周圍組織呈慢性肉芽腫改變,不易愈合。其原因為:①破潰結節部位的皮膚血供與營養較差,組織再生能力低下;②尿酸是結晶不斷由破口溢出,刺激局部組織,妨礙創口愈合;③破潰皮膚和繼發感染形成慢性化膿灶,甚至波及骨質,引起慢性骨髓炎則很難愈合。
痛風石的發生率平均為37%,與血尿酸濃度及病程有一定的關係。血尿酸低於480µmol/L(8mg/dl)時很少發生。病史超過5年者,大約30%可發生痛風石;10年以上者,發生率可達50%。大多數痛風石在關節炎之後出現,少數可作為痛風的首發症狀,而無關節炎發作史,Wemiek曾報道過32例,其特點為:女性多見,好發於手指關節;腎功能受損發生率高。
4.痛風腎病
屍檢證實,90%~100%痛風患者有腎損害,臨床統計約1/3的痛風患者有腎損害,其特征性病理變化是腎髓質或乳頭處有尿酸鹽結晶,其周圍有圓形細胞和巨細胞反應呈慢性間質性炎症,導致腎小管變形,上皮細胞壞死,萎縮,纖維化,硬化,管腔閉塞,進而累及腎小球血管床。呈慢性經過。臨床可有蛋白尿,血尿,等滲尿,進而發生高血壓,氮質血質等腎功能不全表現。盡管痛風患者有17%~25%死於尿毒症,但很少是痛風單獨引起,常與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結石或感染等綜合因素有關。
急性梗阻性腎病也稱為高尿酸血症腎病,主要見於放療、化療等引起的急劇的血尿酸增高,以致腎小管被大量、廣泛的尿酸結晶急性梗死,出現急性腎衰竭。
5.尿酸性尿路結石
平均發生率約為20%~25%,占全部泌尿係結石5%~10%。與血尿酸濃度,尿中尿酸排泄量,尿pH值有關。血尿酸濃度大於780µmol/L(13mg/dl)或24h尿酸排泄量大於6000µmol/L(100mg/dl)時,結石發生率可高達50%。尿酸在酸性溶液內很難溶解,試驗表明,在pH6.0的溶液內尿酸溶解度比在pH5.0時增加3.66倍,故尿液pH較低,尿酸就容易在腎內沉澱。當尿液pH為5.75時,僅50%的尿酸處於溶解狀態;尿液pH為6.6時,幾乎全部尿酸均處於溶解狀態。痛風病人尿液pH大多在6以下,故發生腎結石的機會較多。
大約80%的病例為單純尿酸結石,特點是X線不顯影,其餘為混有含鈣鹽或草酸鹽的混合結石,X線可顯影。結石可為單發或多發,累及雙側腎髒並不少見。結石主要發生在腎盞、腎乳頭及腎盂,腎皮質內極少。輸尿管及膀胱也可發生結石,但較腎結石少見。腎結石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腎絞痛與血尿。腎盂及輸尿管結石可因阻塞而發生腎盂積水及梗阻性腎病,尚易發生泌尿係感染,嚴重時可損害腎功能。痛風病人以腎結石為首發臨床表現者十分少見,國內392例中僅有7例,占0.07%。
6.其他臨床表現
以肥胖,原發性高血壓,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凝症,高胰島素血症為特征的胰島素抵抗綜合征(代謝綜合征),其發生率愈來愈高,在中老年人中占重要地位,因常與痛風伴發,目前已把高尿酸血症及痛風列入代謝綜合征中的一個表現。據國內資料統計,有40%~50%的原發性痛風及高尿酸血症,伴有高血壓及高脂血症,3%~35%伴糖尿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可達27%。其原因為:①痛風病多見於中老年,又常有肥胖,不喜運動,飲酒,高脂飲食等多種危險因素,故有利於動脈粥樣硬化之發生。②尿酸可直接沉積於動脈血管壁,損傷動脈內膜,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致使血脂易在管壁沉積,故高尿酸血症已被視為易致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尿酸尚可能沉積於胰島B細胞,導致糖代謝紊亂。③遺傳缺陷同時,可導致脂肪代謝紊亂、糖代謝紊亂及高血壓的發生。原發性痛風伴發類風濕關節炎已有報道,國內392例中即有9例。尚有伴發係統性紅斑狼瘡的報道。
二、診斷
一般來說,中老年男性常有家族史及代謝綜合征表現,在誘因基礎上,突然關節劇痛發作或尿酸結石發作,大致可想到痛風,查血尿酸增高,發現疼痛部位有紅腫熱等急性炎症或痛風石,即可確診。
血尿酸測定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急性發作期升高尤為顯著。檢測血尿酸時應空腹進行,並避免近日內進高嘌呤飲食、藥物、抽血前劇烈活動等幹擾因素。一次血尿酸正常者,應再重複檢測幾次,以免漏診。一些影響血尿酸由腎髒排泄的藥物包括水楊酸類、降壓藥、利尿劑(雙氫克尿噻)、太爾登、雙香豆素、甘氨酸、甲氧苯青黴素,醋磺己脲,維生素B、C及各種X線造影劑等。
如臨床高度懷疑痛風,而又不能立即確診者,可試用秋水仙堿治療,若能迅速控製症狀,則為有力的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