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表現
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取決於溶血過程的緩急和溶血的主要場所(血管內或血管外)。①急性溶血常起病急驟,如見於輸不合型血。短期大量溶血可有明顯的寒戰,隨後高熱,腰背及四肢酸痛,伴頭痛、嘔吐等。患者麵色蒼白和明顯黃疸。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其分解產物對機體的毒性作用所致。更嚴重的可有周圍循環衰竭。由於溶血產物引起腎小管細胞壞死和管腔阻塞,最終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②慢性溶血起病緩慢,症狀輕微,有貧血、黃疸、肝脾腫大三大特征。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由於長期的高膽紅素血症可並發膽石症和肝功能損害等表現。
在急性溶血過程中尚可突然發生急性骨髓功能衰竭,表現為網織紅細胞極度減少、貧血急劇加重,稱再生障礙性危象。發生原理可能與感染、中毒有關,也可能由於抗體同時作用於成熟紅細胞及幼紅細胞所致。
二、診斷
兼有紅細胞過度破壞及幼紅細胞代償性增生者,或有血紅蛋白尿及其它血管內溶血者,即可考慮溶血性貧血的診斷。但必須注意溶血性貧血患者如有肝損害者,同時可伴發肝細胞黃疸而有些病例血管內與血管外溶血有時不易截然區分。在一些情況下血管內與血管外溶血常在不同程度上合並存在。由於病毒感染或其它一些不明原因,急性溶血可伴有骨髓功能嚴重衰竭,此時患者僅有紅細胞過度破壞而無代償增生現象。上述各點必須在分析病例時綜合考慮。
在病因方麵,如有化學,物理因素接觸史,一般容易肯定。如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應首先考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血片中發現明顯畸形紅細胞應首先除外與膜缺陷有關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血片中有較多靶形,應進行血紅蛋白電泳,以除外血紅蛋白病。紅細胞畸形不明顯,應除外遺傳性酶缺陷所致的溶血。總之溶血性疾病的診斷不但要按步驟進行,而且要抓著本質選擇有關實驗,逐一排除或證實之。
慢性溶血時,常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腫大和黃疸,病程中可因某種誘因而使病情加劇。在急性溶血時可突然發病,背痛、胸悶、發熱,甚至發生周圍循環衰竭、少尿、無尿以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先天性溶血病常從幼年即有貧血、間斷的黃疸、脾大、溶血危象、膽石,少數可有小腿潰瘍、骨改變;家族史常有貧血、黃疸、脾大、脾切除者;後天者常可查知病因,如感染、中毒、係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
根據皮膚、黏膜、黃疸、脾大、結合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溶血性疾病常被視為最難診斷的血液病之一,在確診前首先確定有無溶血,在確定屬於什麼性質的貧血。確定有無溶血首先要綜合有關資料,如貧血、網織紅細胞增多、黃疸、脾增大為常見表現。下述情況下尤其應想到可能有溶血:
1.同時有紅細胞產生和破壞過多的證據,如貧血、膽紅素升高、網織紅細胞升高。
2.雖有紅係增生仍貧血,而無失血。
3.貧血發展之快非紅係停止造血能解釋者。
4.有血紅蛋白尿或血管內溶血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