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出血:輕者可僅有少數皮膚出血點,重症者可見廣泛的皮膚、粘膜瘀斑或血腫,典型的為皮膚大片瘀斑,內髒出血,創傷部位滲血不止。
2、血栓有關表現:
(1)皮膚血栓栓塞:最多見,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膚發紺,皮膚斑塊狀出血性壞死,幹性壞死等。
(2)腎血栓形成:少尿、無尿、氮質血症等急性腎功能衰竭表現最常見。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難、紫紺、咯血、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腸道血栓形成:胃腸道出血、惡心、嘔吐與腹痛。
(5)腦血栓形成:煩燥、嗜睡、意識障礙、昏迷、驚厥、顱神經麻痹及肢體癱瘓。
3、休克:肢端發冷、青紫、少尿和血壓下降。以血管內皮損傷引起的DIC較為多見。
4、溶血:因微血管病變,紅細胞通過時遭受機械性損傷,變形破裂而發生溶血。臨床上可有黃疽、貧血、血紅蛋白。
5、原發病症狀。
二、診斷
DIC的診斷基本上根據DIC的病因學、發病學和臨床表現特點,通過確定引起DIC的原發病、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作綜合分析,進行判斷。總的來說, DIC的診斷有三原則: (1)應有引起DIC的原發病; (2)存在DIC的特征性臨床症狀和體征,如出血、循環功能障礙、某個或某些器官功能不全的症狀或檢查陽性結果;(3)實驗室檢查出、凝血指標的陽性結果,最基本的是血小板明顯減少,Fbg明顯減少(過度代償型除外),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明顯延長,凝血時間延長,3P試驗陽性和血凝塊溶解時間縮短等。如檢查結果出現矛盾,需要增加更具特異性的指標。例如,可定量測定血漿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4,PF4)的濃度以了解體內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測定血漿凝血酶-ATⅢ複合物(thrombin-anfithmmbin Ⅲ complex,TAT):以於解血液中凝血酶生成的動態變化;測定血漿血漿D-聚體或纖溶酶-β2-抗纖溶酶複合物(plasmin-β2- antiplasmin complex,PAP)含量以了解是否存在繼發性纖溶及估計繼發性纖溶的程度等。 在診斷DIC時,實驗室診斷十分重要。由於DIC病因複雜,影響因素眾多,發病不同階段凝血、抗凝和纖溶係統各種指標的變化多樣化,故對DIC的實驗室診斷標準,各國、各地區有一定差別,但大多是以Colman早期所訂標準為基礎的。Colman的診斷標準是:血小板計數低於正常,PT延長,Fbg低於 2g/L。如果這三項中隻有兩項符合,必須補做一項纖溶指標。例如3P試驗是否陽性,凝血酶時間(TT)是否延長達3sec以上,或血漿優球蛋白溶解時間(ELT)是否縮短(<70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