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一般治療
一、西醫治療
治療DIC的指導原則是及時確定基礎病因並予以糾正(例如立刻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所疑診的革蘭陰性菌的膿毒血症,在胎盤剝離時應排空子宮)。這些治療措施一旦完成,DIC就會消失。如病人出血嚴重,就宜采用替補療法:血小板減少症用血小板濃縮物治療(也作為血小板因子Ⅴ的來源);使用冷沉澱物替補纖維蛋白原和因子Ⅷ;使用新鮮冷凍血漿提高因子Ⅴ及其他凝血因子水平,同時也可作為抗凝血酶Ⅲ(可因DIC而減少)的來源。
若能迅速控製DIC的基礎疾病,通常肝素並無使用指征。然而當臨床表現提示發生血栓並發症時(例如當血壓和血容量正常卻出現進行性少尿時,表明纖維蛋白可能進行性地沉積在腎小球毛細血管床上;當手指和腳趾紫紺和發冷現象加重,表明手指和腳趾可能壞疽開始發生),使用肝素可能是確當的。在繼發於惡性腫瘤的DIC,不可能迅速控製基本病程,因此用抗凝劑來防止DIC是有指征的,特別是在那些通過治療能誘導緩解的癌腫患者更應如此。在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如同時存在DIC和嚴重的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可合並使用肝素和ε-氨基已酸來控製出血(例如首劑用肝素500IU,氨基己酸1g/h持續經靜脈給藥,其效應可根據出血情況,血小板計數和纖維蛋白原測定進行臨床監察)。繼發於頭部損傷的DIC或疑有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樞神經係統出血時不應使用肝素。
在抗凝血酶Ⅲ濃度<60%並嚴重出血的患者,使用抗凝血酶Ⅲ濃縮物是有效的。被激活的蛋白質C濃縮物對一些腦膜炎球菌血症合並DIC患者臨床有效。水蛭素,一種組織因子途徑抑製物和絲氨酸蛋白酶抑製物正在研究中。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辨證論治
常用的為活血化瘀的中藥藥物如複方丹參、肝芎嗪、參附注射液及刺參酸性粘多糖等,對治療DIC中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