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貧血症狀診斷
一、症狀
ACD常有上述慢性感染、炎症或腫瘤病史,持續時間多在1~2個月以上,貧血為輕度和中度,非進行性,常為基礎疾病所掩蓋。
二、診斷
1.國內診斷標準
(1)多為輕~中度的貧血,常伴有慢性感染、炎症或腫瘤等基礎疾病的相應症狀:
貧血症狀常常被基礎疾病的症狀所掩蓋,一般在基礎疾病發病的1~2個月後出現ACD,ACD的嚴重程度與基礎疾病存在相關性,如感染性疾病伴有顯著的寒戰、發熱者貧血的嚴重程度比無明顯全身症狀者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度與貧血也有相關性;惡性腫瘤轉移時,貧血的嚴重程度重於腫瘤局限時,這種貧血的加重並不需要腫瘤累及骨髓。ACD患者體檢無特征性發現,診斷一般依賴實驗室檢查。在大多數情況下,紅細胞比容在0.25~0.40,但有20%~30%的患者顯著低於此水平,血紅蛋白的水平一般在70~110g/L,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有30%~50%的ACD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這種情況見於50%~10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和44%~64%的癌症患者。但MCV很少低於72fl。紅細胞形態正常或呈輕度中心淡染,網織紅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或輕度升高。
(2)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均低於正常,轉鐵蛋白飽和度正常或稍低:
這幾項血清鐵參數對於ACD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血清鐵常常在損傷或感染發生後的很短時間裏即可下降。但是單獨測定血清鐵的臨床價值不大,因為正常人每天血清鐵的水平波動很大。轉鐵蛋白中度降低,其下降的速度比血清鐵的下降速度慢,可能是由於轉鐵蛋白的半衰期(8~12天)比血清鐵的半衰期(90min)長。感染性疾病患者,一般在發病的24h內出現血清鐵降低,如果疾病在短期內好轉,則血清鐵又恢複正常,不會出現貧血。血清鐵下降與基礎疾患的嚴重程度有關。
(3)骨髓細胞鐵染色顯示紅細胞內鐵減少,而在巨噬細胞內鐵顆粒增多:
骨髓粒、紅比值為3∶1或4∶1,無代償性的骨髓增生表現。骨髓檢查最重要的價值是了解骨髓中的鐵貯存情況,巨噬細胞內鐵貯存增加,鐵粒幼紅細胞減少約占幼紅細胞的5%~20%(正常為30%~50%)。因此,血清鐵水平和鐵粒幼細胞計數下降而骨髓貯備鐵增加是ACD的特征性表現。同時合並鐵缺乏者,巨噬細胞內含鐵血黃素可減少。
(4)紅細胞內遊離原卟啉增多。
(5)血清鐵蛋白(SF)水平高於正常:
對於無潛在慢性病基礎的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是反映體內貯鐵狀況的良好指標,然而對於ACD患者,應用血清鐵蛋白判斷體內鐵貯備時的標準應提高。
除了SF外,ACD患者血清銅增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血清銅結合蛋白(血漿銅藍蛋白)的水平增加所致,後者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除了銅藍蛋白外,許多血清蛋白電會升高,如C反應蛋白、結合珠蛋白等。某些血漿蛋白的水平下降,如轉鐵蛋白,這是由於它在肝髒內的合成減少或循環中的壽命縮短所致。有研究發現ACD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清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及貧血的程度呈良好的相關性。
2.國外的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與國內的診斷標準相同。此外,紅細胞生成素(EPO)水平與貧血程度相當的缺鐵性貧血相比,血清EPO水平是低下的。這可能是由於細胞因子及一些未知因素抑製了EPO的生成。ACD患者血清EPO的水平不隨貧血的加重而增加,與紅細胞比容相比,血清紅細胞生成素的水平低下尤其嚴重。
總之,具有慢性感染、炎症或惡性疾病的基礎,符合如下條件:輕~中度貧血,為正常細胞性或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骨髓細胞增生水平和粒紅比例正常,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同時減低,血清鐵蛋白增高,骨髓巨噬細胞內的鐵正常或增加,鐵粒幼細胞數量減少,有鐵利用障礙表現,可考慮ACD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