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貧血鑒別診斷
1.缺鐵性貧血
慢性病貧血(ACD)是繼缺鐵性貧血(IDA)而被列為第2位的高發病率貧血,兩者極易誤診。單純性IDA和ACD的鑒別還比較容易,但要在慢性病患者中鑒別IDA與ACD則十分困難。類風濕性關節炎(RA)貧血合並缺鐵國外統計可達27%,上海華山醫院資料亦占25%。因兩者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因此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下列有助於ACD與IDA的鑒別。
(1)病史:
ACD常伴慢性感染、炎症或腫瘤(持續性存在1~2個月以上)。但須排除這些疾病本身造成的失血、腎功能衰竭、藥物致骨髓抑製及腫瘤侵犯骨髓引起的貧血。而IDA常有營養不良史或慢性失血史。
(2)貧血程度:
ACD係輕~中度貧血,非進行性,具有稀釋性貧血的成分,和基礎疾病嚴重度有關。但20%~30% ACD血細胞比容(Hct)可有顯著降低。
(3)紅細胞形態:
ACD患者為正常細胞性,正常色素性。小細胞性占2%~8%,最多占20%~40%,而紅細胞低色素性改變達23%~50%(慢性感染),44%~64%(癌症),甚至50%~100%(RA)。ACD MCHC降低先於MCV減小,IDA MCV減小先於MCHC降低。紅細胞大小不一及異形在IDA顯著,ACD不顯著。MCV的鑒別價值高於血清鐵/總鐵結合力,MCV<72fL在ACD甚罕見,而IDA很常見[平均74(53~93)fL]。
(4)血清鐵/總鐵結合力(SI/TIBC):
典型ACD:SI降低,TIBC降低,轉鐵蛋白飽和度(TS)正常或降低;典型IDA:SI降低,TIBC升高,TS降低。上海華山醫院的資料:TIBC的水平在IDA、ACD及慢性病伴缺鐵(CDID)三組中並無統計學顯著性差異。
(5)骨髓鐵染色:
是鑒別IDA與ACD的金標準,IDA和CDID骨髓可染鐵缺如,而ACD骨髓可染鐵增多,但鐵粒幼細胞減少(5%~20%)。
(6)血清鐵蛋白(SF):
SF在ACD升高,IDA降低,在CDID中SF可降低,但低到多少有助於診斷?有人認為可將SF 30~200μg/L作為重疊標準,有將<60μg/L作為RA貧血合並缺鐵的診斷標準。上海華山醫院應用SF<60μg/L 紅細胞內鐵蛋白<5μg/細胞作為診斷RA貧血伴缺鐵的診斷標準,其準確度為0.94。在慢性病貧血中區別缺鐵和非缺鐵的陽性似然比SF在25~44μg/L時為最高。
(7)血清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sTIR):
計算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下的麵積(AUCROC)來評價各種鐵參數對鑒別ACD與IDA的診斷效率。
(8)紅細胞遊離原卟啉(FEP)和鋅原卟啉(ZPP):
在ACD升高程度不及IDA,其用於鑒別診斷價值不大。
(9)血清紅細胞生成素(sEPO)水平及O/P(1ogEPO)比值:
ACD患者測定值與該貧血Hb水平應有的EPO水平相比是降低的。
2.稀釋性貧血
慢性病尤其處於高度進展期的惡性腫瘤病人可發生稀釋性貧血,但是真正可在臨床上見到的慢性病伴有稀釋性貧血的疾病主要是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診斷ACD時應注意和稀釋性貧血鑒別。
3.其他類型的貧血
惡性腫瘤貧血除慢性病貧血外,還可有因惡性腫瘤細胞骨髓轉移,引起骨髓病性貧血,抗腫瘤化療引起藥物性巨幼細胞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腫瘤和結締組織病都可合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結締組織病腎髒損害致腎功能不全可引起腎性貧血等。因此在診斷ACD時必須注意和上述類型貧血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