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腹股溝斜疝症狀診斷
1.症狀
(1)腹股溝部腫塊:
腹股溝斜疝的重要臨床表現是腹股溝部有一腫塊突出。早期腫塊較小可局限於腹股溝部,隨病程進展,腫塊逐漸增大並進入陰囊,形成上端狹小並向外斜行入腹股溝管,下端寬大、豐滿,類似梨狀的典型腹股溝斜疝腫塊。易複性腹股溝斜疝,腫塊常在站立、行走、勞動或咳嗽時出現,安靜和平臥休息時自動回納,或用手按摩後消失。難複性腹股溝斜疝是由於疝內容物與疝內壁經常摩擦發生輕度炎症,使兩者之間逐漸形成粘連,以致疝內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腫塊僅有不同程度縮小,而不隨體位、腹壓的變化而完全消失。常見於病程長、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脹痛:
易複性腹股溝斜疝除腹股溝部有腫塊外,常無特殊症狀,偶感局部脹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臍周隱痛。難複性腹股溝斜疝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酸脹和下墜感。這些症狀隨腫塊出現而發生,腫塊消失而緩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
此症狀多見於滑動性腹股溝斜疝。由於盲腸、乙狀結腸或膀胱等髒器已構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狀及排尿不盡感。滑動疝一般腫塊巨大,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且右側多於左側。
2.體格檢查
(1)檢查項目:
包括全身檢查和局部檢查
全身檢查:包括有無心肺疾病、腹部有無腹水和腫塊、是否妊娠、前列腺肥大等,以了解疝形成原因。
局部檢查:包括視診、觸診、咳嗽衝擊試驗及手法回納及外環和內環的檢查等。
(2)檢查方法:
病人一般先采取站立位,顯露包括腹股溝區的整個腹部,應觀察腫塊的位置、外形,觸摸其質地、張力、溫度等,並與對側比較。小的疝塊有時在檢查時不見下降,即使讓病人長久站立或咳嗽也屬徒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仔細觸摸兩側的精索,通常在患側可摸到增厚的疝囊,可作為有疝存在的間接征象。陰囊內腫塊應注意檢查腫塊四周緣,尤其注意其上緣,是否可以觸摸到一條正常的精索。如腫塊上緣有蒂柄而進入腹股溝管,則應考慮診斷為疝。
①咳嗽衝擊試驗:檢查者用手輕按腫塊,囑病人咳嗽,可以感到有膨脹性衝擊感,同時可見腫塊隨之膨大微微下移,張力增大,即為“膨脹性咳嗽衝擊試驗”陽性,是疝的一大特征。當手指進入外環後,囑病人咳嗽,指尖有衝擊感為斜疝,此試驗對確定疝囊位腹股溝管內,尚未突出外環的不完全性(或隱匿性)腹股溝斜疝有重要意義;若指腹有衝擊感為直疝;若為股疝,手指伸入外環後囑病人咳嗽,因股疝位於腹股溝韌帶下,腫塊依然可以脫出。
②疝塊回納試驗:手法回納時,讓病人仰臥,檢查者托起疝塊,緊壓其下端,向腹股溝管走向(外上方)輕輕擠推,開始常有輕微阻力,隨即很快腫塊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進入腹腔時,若疝內容是小腸,則聽到咕嚕聲,內容物若為大網膜則有一種堅實感,無彈性。疝塊回納試驗也可以病人站立時進行,檢查者站在病人患側旁,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從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溝區,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塊回納。
③壓迫內環試驗:待疝塊回納後,檢查者用手緊壓內環,再囑病人用力咳嗽,疝塊並不出現,但若移開手指則可見疝塊自外上方向內下方鼓出,則可肯定為斜疝。這種壓迫內環試驗可以在術前用來鑒別斜疝和直疝。
二、診斷
若腫塊觸痛明顯,質硬不能回納,或腫塊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熱、痛炎症表現,則應考慮為嵌頓性或絞窄性疝。
疝塊回納腹腔後,以手指尖經陰囊皮膚伸入外環,可發現外環擴大,一般情況,外環的大小臨床意義不大。而在外環擴大時,指尖可順之進入腹股溝管,檢查和了解內環和腹股溝管後壁情況,對提出適宜的手術方式有指導意義。有的隱匿性斜疝可通過此試驗而確立其存在,但這種檢查方法給病人造成極不舒服感覺,對診斷明確者不必常規施行。當手指進入腹股溝管,並很容易進入腹腔捫及腹腔內腸曲,說明內環擴大,且腹股溝管後壁已重度破壞,須作加強後壁的修補術。
一般說來,腹股溝斜疝根據上述症狀和體檢,可以確定診斷。但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臨床類型 應區別是可複性、難複性、嵌頓性和絞窄性腹股溝斜疝,根據不同的臨床類型製定出不同治療方案。
2.注意隱匿性斜疝的診斷 疝早期,疝囊底僅局限於腹股溝管內,未出外環口,疝塊隻出現在腹股溝區域,呈稍隆起的圓形或橢圓形半球狀腫塊,若病人肥胖,可因腹部體征明顯而忽略疝的存在。
3.注意滑動性疝的診斷 滑動性斜疝的症狀與一般斜疝相似,一般在術前不易確診,但有些特殊的臨床表現,有助於診斷。如疝內容為降結腸或乙狀結腸時,病人在疝複位後才能排便;如為膀胱且較大時,排尿時常有“截尿”現象,即排尿後感疝部疼痛,在第1次排尿後疝塊縮小,而不久又有尿意,形成一次尿2次排出現象。
4.注意兩種疝同時存在可能性 在某些老年患者,由於腹壁鬆弛,可以在同側發生斜疝和直疝,稱為馬鞍疝(saddle hernia);約15%病人可兩側同時發生斜疝。此外,腹股溝斜疝還可並存股疝和其他腹外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