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重症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是胸腺瘤患者最常伴隨的疾病,30%~70%患者伴有重症肌無力,而重症肌無力患者中有10%~30%合並有胸腺瘤,發病年齡一般比單純肌無力病人大10~15歲,比單純胸腺瘤的平均發病年齡年輕一點,重症肌無力和胸腺瘤常同時出現,偶爾重症肌無力可在發現胸腺瘤以後若幹年才出現,或者胸腺瘤切除術後數天或數年才出現,合並重症肌無力的胸腺瘤以混合型多見,其次為淋巴細胞型與上皮細胞型,梭形細胞型最少見,胸腺瘤可能有兩種作用,一種是產生自家免疫反應,另一種是作為自身抗體能抑製自家免疫反應,如果切除了第一種反應的胸腺,有助於治療重症肌無力,而切除了抑製自身免疫反應的胸腺瘤後,則產生或加重重症肌無力,Kimura報道了27例切除胸腺瘤後出現了重症肌無力,胸腺瘤伴重症肌無力的預後較單純胸腺瘤為好,其可能原因在於胸腺瘤伴重症肌無力易早期發現。
2、紅細胞再生不良症
很多患者同時合並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和巨核細胞生成正常,文獻報道5%~7%胸腺瘤可合並紅細胞再生不良症,有紅細胞再生不良症的病人卻有近半數合並胸腺瘤,合並紅細胞再生不良症的機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免疫抑製有關,Jepson和Vas(1974)提出證據表明:胸腺廇患者血清中發現IgG抗體,IgG抗體抑製紅細胞生成素和抑製血紅蛋白合成,Beard(1978)報道:這類胸腺瘤病人的病理類型約70%為非浸潤型的梭形上皮細胞型,切除腫瘤後,貧血症狀可明顯改善,但是比單純的胸腺廇預後差。
3、低丙種球蛋白血症
臨床表現為反複感染,腹瀉,肺炎,淋巴結炎,過敏反應延遲等,Good(1954) 首先報道胸腺瘤合並低丙種球蛋白血症,其發現約10%患有丙種球蛋白不足的病人常合並胸腺瘤(特別是梭形上皮細胞型胸腺廇),Wald-man(1975)報道此類病人多見於老年人,主要是因為胸腺瘤病人中存在抑製丙種球蛋白合成的抑製因子T細胞,但是大多數此類病人循環血中T細胞數測定仍在正常範圍,體外免疫學試驗也在正常範圍,並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切除胸腺瘤對改善低丙種球蛋白血症並不起作用,預後較差。
4、係統性紅斑狼瘡
胸腺瘤伴發係統性紅斑狼瘡較為少見,Maggi(1991)報道214例胸腺瘤病人中,有2.5%的患者伴發係統性紅斑狼瘡,胸腺瘤切除對係統性紅斑狼瘡亦無明顯改善,Ver-ley(1985)報道的200病例中發現1.5%胸腺廇病人合並係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觀察認為胸腺瘤切除對其沒有影響,此類病人的預後差。
5、庫欣綜合征
除胸腺瘤外還見於肺燕麥細胞癌,支氣管和胃的類癌,胰腺癌和甲狀腺樣癌等,它們的提取液中,都證實含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有人用放射性免疫測定法證實,上皮細胞型胸腺瘤ACTH的含量頗高,電子顯微鏡下也證實瘤細胞內含有分泌顆粒。
6、伴發其他器官的腫瘤
胸腺瘤患者較正常人易發生其他髒器的腫瘤,其中的機製尚不清楚,Lewis(1987年)總結了Mayo醫學中心胸腺瘤病人的複診資料,發現17%的胸腺瘤患者又發生了其他器官的腫瘤,腫瘤的發生一般在術後,但也有在發現胸腺瘤之前,提示早期行胸腺切除術,可能有助於預防胸腺以外的腫瘤發生。
7、胸腺瘤通常表現為前上縱隔腫塊
它可在常規體檢拍X線胸片時發現或因它們引起胸廓結構移位而出現症狀時被發現,如咳嗽,呼吸困難,心悸及胸骨下和肩胛間劇痛,伴瘤症狀的多樣性(如重症肌無力,單純紅細胞係發育不全,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等)可預示胸腺瘤的存在,胸腺瘤極少發生在異常部位,如後縱隔,肺實質及頸部,異位現象與胸腺胚胎期發育缺陷有關,重症肌無力對診斷胸腺瘤有決定性的意義,血液係統檢查也能幫助查明前縱隔腫瘤的性質,某些胸腺瘤,由於組織學表現不是特別典型,必須與前縱隔的其他腫瘤相鑒別,如血管外皮細胞瘤,纖維組織細胞瘤和縱隔內轉移性腺瘤,免疫組化組織染色技術可以幫助鑒別,因為胸腺瘤上皮細胞有特殊的標記物,其陽性發生率為:細胞角蛋白100%,胸腺素β-3為89%,胸腺素α-1為80%,Th-3小鼠胸腺營養細胞78%,Leu-7為67%,人胸腺皮質上皮細胞(UH-1)60%。
二、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