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腦膿腫臨床症狀受許多因素影響。膿腫的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的症狀和體征。通常額葉或頂葉膿腫可長時間無症狀,隻有在膿腫增大產生明顯占位效應或波及關鍵腦功能區(如感覺、運動皮質)時才會出現症狀和體征。致病菌的致病力和宿主機體的免疫狀態也可影響腦膿腫臨床表現的急緩和輕重。
腦膿腫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感染中毒表現、顱內壓增高症候和局灶體征。腦膿腫的形成經過三個階段。
①急性腦炎期,細菌進入腦白質,病灶區出現炎性細胞浸潤,腦組織軟化壞死,出現許多小液化灶、病灶周邊水腫。若病灶靠近腦淺表處,則有腦膜炎反應。此期病人出現全身急性感染中毒症狀,如高熱頭痛、嘔吐、嗜睡、全身乏力,頸部抵抗。末梢血中粒細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病程1~2周。用抗生素後全身症狀很快緩解。隱源性腦膿腫可無全身中毒症狀。
②化膿階段,此時軟化壞死炎性灶形成膿液,許多壞死化膿灶逐漸融合成膿腔,膿腔逐漸增大,有時膿腔間仍有間隔成為多房膿腔。膿腔周圍有不規則炎性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形成一薄層包膜,但與鄰近腦水腫組織和神經膠質增生帶尚無明顯界限。此時病人全身感染症狀好轉或消失,此階段可稱潛伏期。潛伏期長短不一,可以數天到數月。
③包膜形成階段;膿腔壁的肉芽組織和神經膠質細胞纖維化而形成一個堅韌的包膜。包膜形成的快慢與病原體種類和毒性、機體抵抗力、抗生素使用有關。腦膿腫可以是單發,也可以是單發多房或多發。包膜一般於2~3周內初步形成,完整包膜形成需4~8周。隨包膜的逐漸形成和膿腔的增大,顱內壓逐漸升高。局灶症狀也相繼出現。病情發展快者易出現腦疝。顳葉膿腫容易發生顳葉鉤回疝(小腦幕切跡疝),小腦膿腫易發生小腦扁桃體疝(枕大孔疝)。此時病人突然昏迷,病灶側或雙側瞳孔散大。呼吸淺表,減緩或停止,脈搏遲緩,血壓上升後下降。另一種是腦膿腫破裂。見於鄰近腦室的和腦淺表處的膿腫,當膿腔壓力增大或腔壁較薄時(常在全身用力、腰穿快速或大量放液或腦室造影)突然破入同側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形成急性化膿性腦室炎或腦膜炎。病人突然高熱、昏迷、抽搐、末梢血和腦脊液粒細胞劇增。死亡率極高。
腦內小膿腫,即直徑在1~1.5cm以下的腦膿腫,常見於頂葉,臨床表現大多輕微。多數病例以局灶性感覺或運動性癲癇發作起病,個別可有顱內壓增高表現,局灶性體征少見。
如患兒有外周化膿性病灶,特別是中耳炎、乳突炎、皮膚感染或敗血症,或有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或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有開放性顱腦損傷等病史,一旦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症候,即應考慮腦膿腫的可能性,及時進行CT或MRI檢查可明確診斷。隱源性腦膿腫由於缺少上述外周感染史,臨床診斷較為困難,確診仍依賴神經影像學檢查。
二、診斷
腦內小膿腫多表現為局灶性癲癇發作,因此對於原因不明的局灶性癲癇患兒,應常規進行增強CT掃描,有條件者行MRI檢查,以排除腦內小膿腫的可能性。腦內小膿腫的診斷要點是:
1.隱匿起病,多無明確感染史。
2.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
3.以局灶性癲癇發作為首發及主要症狀,常無明顯局灶體征。
4.腦脊液化驗多屬正常,或僅有壓力或蛋白輕度升高。
5.CT平掃膿腔顯示不清,膿腔與周圍腦水腫界限模糊,表現為2~5cm大小的不規則低密度區,CT值5~27Hu。增強掃描後呈團塊狀強化,少數呈環狀,強化影直徑<1.5cm,多數居於低密度區周邊。
6.多數位於幕上近皮質區,以頂葉最為多見,大多為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