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症狀 輕者症狀多不明顯,重者則呈現脊椎滑脫症表現,但因其不伴椎弓峽部崩裂,故稱之為“假性脊椎滑脫”。其中,腰痛及坐骨神經痛是腰椎不穩的主要症狀,其特點是:
(1)一般症狀:
①腰部酸、脹及無力:除主訴下腰部酸、脹及無力外,患者感覺其腰部似“折斷”,尤以站立過久後更為明顯。
②懼站立,喜依托:由於腰椎椎節間的鬆弛,患者多不願長久站立,或是在站立時將身體依靠在現場可以借用依托之處,以減輕腰部的負荷。
③可有急性發作:患者原來可有慢性腰痛史,發作時常有明顯的外傷誘因。可有或無神經症狀。
④拒負重:因腰椎不穩,且多伴有腰肌萎縮,因此患者不願攜帶重物以減輕腰部負荷。
(2)疼痛:
①一般性疼痛:輕重不一,持續時間短,經休息、製動及物理治療後可在4~5天內緩解,但容易複發。
②根性疼痛症狀:如果椎節的鬆動程度較大,則易使脊神經根受牽拉而出現根性放射性疼痛症狀,但平臥後症狀立即消失或明顯減輕。
(3)雙側性:疼痛常為兩側性,但兩側疼痛的程度可以不同。疼痛由下腰部和臀部向腹股溝及腿部放射,但很少波及膝以下。咳嗽及打噴嚏使腹壓增高時不會使疼痛加劇,但有時因椎體間的異常活動而引起疼痛。
(4)交鎖現象:患者由於椎節鬆動及疼痛而不敢彎腰,且可在腰椎從前屈位轉為伸直位時出現類似半月板損傷時的“交鎖”征而將腰椎固定在某一角度,需稍許活動方可“開鎖”而恢複正常。
上述特點均較普遍存在於每例腰椎不穩患者身上。此外,對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如腰痛反複發作加重,並伴有嚴重的坐骨神經痛,提示同時存在腰椎不穩症。
2.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時要特別觀察下列現象:
(1)骶棘肌的外形:如果患者站立時,其骶棘肌緊張呈條索狀,但俯臥時其硬度明顯下降,說明退變節段不能正常負荷,隻有通過隨意肌的調節來支撐。患者取立位時骶棘肌緊張,而臥位時則顯鬆弛狀態,這一體征對診斷有重要價值。
(2)觀察腰部屈伸活動的整個過程:結合患者的年齡、職業等因素進行分析,若表現為髖前屈或突然出現髖抖動,或活動突然停止等,說明退變節段已變得十分軟弱,鬆弛的韌帶和後關節囊在腰部前屈活動中已不能起到正常的製約作用。
(3)其他:腰椎在不同體位的負荷是不等的,從坐、站立、行走到快步行走,腰椎負荷逐漸增大。一個硬度明顯下降的節段,顯然無法承受越來越大的負荷,臨床上可以見到,患者在體位改變時,幾乎都有疼痛感,且在短程奔跑後疼痛明顯加劇。
總之,一個正常椎節從開始退變至發展到不穩,在臨床檢查中會發現其所特有的某些征象。
腰椎的退變、代償及不穩的出現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當腰痛反複發作等逐漸加重時,實際上這已經是組織損害的一種信號。退變性腰椎不穩症的患者幾乎都有一個相同的主訴,即腰痛伴有含糊不清的臀部及大腿部酸脹、乏力,且體位改變或勞累後加重,由此證明,退變節段已不能正常負重。
本病的診斷標準意見不一,作者認為以下幾點具有重要意義:
1.腰部交鎖征 由於腰椎不穩症常與其他腰椎疾病同時存在,因此,臨床症狀比較複雜,且多無特異性,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腰痛較難區別,有時甚至毫無症狀。當有反複急性發作且持續時間短暫的劇烈腰痛時,即應想到腰椎不穩的可能。腰部的不穩交鎖現象對於本病的診斷具有明顯的特異性,應重視。
2.平臥後症狀消失 若患者處於活動狀態時症狀出現,檢查時亦可有陽性所見,但平臥稍許休息後,症狀明顯減輕或完全消失,則此種動力性改變具有診斷意義。
3.動力性攝片陽性所見 在動力性攝片的同時,測量椎體間的相對移位,不僅可對腰椎不穩作出明確的診斷,還可對腰椎不穩的程度從量上進行評價,亦是診斷腰椎不穩的主要手段和依據。作者認為,腰椎椎體間相對水平移位在屈伸側位片上大於3mm及在側彎正位片上移位大於2mm時,即應認為屬於不穩定的客觀表現。對腰骶關節的判定可增大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