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椎不穩症一般治療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對於退變性腰椎不穩症的治療,一般首先選擇非手術療法,其內容包括:
(1)避免腰部的旋轉活動,以減少對不穩節段的剪力。
(2)減肥,防止過剩體重局限在腹部,以減少對脊柱前凸的拉力。
(3)使用腰圍製動,減少對不穩節段的壓力。
(4)訓練和鼓勵患者持久地進行腹背肌功能練習,以強有力的腰背肌恢複不穩定節段的穩定性。
如果非手術療法不能奏效,則應考慮手術治療。
2.手術療法
(1)概述:穩定腰椎的手術有後路和前路之分,過去多做後路手術,如橫突植骨融合術、小關節植骨融合術、“H”形骨塊椎板植骨術以及用機械棒固定手術等,但從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以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最為合適。它不但能解除腰椎屈伸方向的不穩,也能同時解除因屈伸方向不穩而產生的側向不穩和旋轉不穩。如果腰椎不穩發展到畸形,並導致馬尾或神經根受壓時,則要在解除壓迫的同時行穩定手術。此時如何選擇術式,應視患者的情況及醫師的習慣來考慮。
(2)腰椎椎節融合術的要求:理想的融合術應在對脊柱結構的破壞以及對功能和活動度影響都盡可能小的前提下,達到以下目的:
①重建脊柱受累椎節的穩定。
②矯正畸形及防止畸形的發展。
③恢複椎節高度。
④消除症狀。
(3)後路融合術:脊柱後路融合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固定棘突,即Albee法和雙鋼板固定棘突術等;另一大類是固定椎間小關節及椎板,即Hibbs法、改進Hibbs法、King小關節螺釘固定法等。兩者綜合應用者較多。脊柱的固定現已基本摒棄雙鋼板固定棘突術,而代之以Steeffe鋼板、Luque杆、Harrington棍、椎弓根螺釘等技術。
(4)前路融合術:前路融合術亦較為多用,包括腰椎間盤也可從前路摘除,術後再行前路融合術。這裏介紹一種經腹膜後椎體前外側麵行椎體間植骨融合的技術。此法操作避開了髂總動、靜脈,不幹擾骶前神經叢,植骨融合率高,尤其對已有輕度馬尾或神經根壓迫症狀的患者,由於切除了病變椎間盤,起到了減壓作用,術後症狀立即改善。
3.用界麵固定技術治療下腰椎不穩症 作者於1991年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脊柱外科中心Yuan教授進行學術交流時發現,將螺釘樣植入物置於頸椎椎體間關節處,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固定作用。2年後,作者又在美國聖迭戈所舉行的北美脊柱學會學術大會上見到用於腰椎及腰骶部的螺釘狀製成品及有關論文,並就此與有關的學者交換了看法。大家比較一致地認為,選擇此種設計用於治療下腰椎的失穩,較之其他術式具有更多的優點,且在操作上易於掌握。
①手術適應證:主要用於下腰椎不穩症患者,具體要求如下:
A.年齡:以18歲以上的成年人為宜。
B.臨床症狀特點:若患者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和(或)下肢症狀,平臥後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則表明其具有行椎節融合術的基本條件。
C.全身狀態:要求患者體質及精神狀態良好、術後能合作。
②手術禁忌證:下列情況不宜選擇:
A.椎體滑脫:超過Ⅰ°以上的腰段或腰骶段椎節滑脫而又未行椎節複位固定者。
B.施術椎節有病變者:例如椎節感染、椎節終板硬化及腫瘤等。
C.其他:指年邁體弱、難以承受手術及精神狀態欠佳、術後難以合作者。
⑦界麵內固定的臨床意義:
a.早期製動確實,可使患者早日下床:絕大多數患者可於術後10~14天下床,並逐漸在室內外行走,減少了因長期臥床而引起的各種並發症與心理障礙。
b.勿需另行切(取)骨植骨:術中可利用切取或刮下的骨塊,將其充填至內固定器腔中,通過周壁上的孔隙與施術椎節融合,從而避免了取骨所引起的並發症。
c.可使患者早日重返社會:由於患者可早日下地活動,不僅腰椎局部及全身功能康複快,且可早日重返社會,從而提高了其生活質量與康複的信心。
從目前來說,上述認識表明:Cage這項用於腰椎融合術的新技術無疑是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的,無論是對早期椎節的穩定還是對後期的椎節骨性融合,均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值得推廣。
(二)預後
下腰椎不穩定,早期診斷、治療,牢固內固定,特別是界麵固定裝置的應用,預後能收到比較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