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胃炎的症狀
臨床上出現慢性上腹隱痛、飽脹不適、噯氣、泛酸、嘔吐等症狀應考慮慢性胃炎的可能。
慢性胃炎從症狀上常與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症狀重疊。臨床上有時將其與FD作為“同義詞”。但應注意的是,慢性胃炎強調胃黏膜組織學改變,而FD則強調消化不良症狀。後者胃黏膜組織學可有輕微充血和水腫,但不應有糜爛,更不應有潰瘍。胃鏡及病理活檢對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內鏡下出現胃黏膜糜爛或組織病理學檢查出現活動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腺體萎縮均是診斷胃炎的依據。
一般人群內鏡檢查胃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改變,從理論上講黏膜充血水腫屬於一過性的病變,不能作為患者出現長期臨床症狀的診斷依據,該類病人往往屬於FD的範疇。但FD要求病程1年以上且每年發作累積時間不少於12周,對於不符合上述診斷條件者,也可先冠以“慢性胃炎”的診斷。
長期的上消化道症狀反複以胃炎就診者,尚應注意慢性膽胰疾病的可能,上腹B超對該類病例的初步篩選可能有幫助。
二、慢性胃炎的分類
臨床上CG的分類較為複雜並隨著內鏡技術的進步而進一步完善。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悉尼分類係統(Sydney System)。此係統由組織學和內鏡兩部分組織,確定了胃炎分為急性、慢性和特殊型3種基本類型,強調部位、形態學和病因學三者結合的重要性,組織學以病變部位為核心,分為胃竇炎、胃體胃炎和全胃炎。
診斷中同時要求以病因學及其相關因素為前綴,形態學描述為後綴,將H.pylori感染、慢性炎症細胞浸潤、活動性、萎縮及腸化按無、輕、中、重度進行程度分級。上述分類結合了病因、內鏡和組織學評價,豐富了胃炎診斷的內容。
繼後進一步修訂了悉尼係統,取消了“全胃炎”的術語,重點強調有萎縮和非萎縮胃之間的區別。目前慢性胃炎主要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兩大類。隨著色素染色、放大內鏡、NBI和共聚集激光內鏡的開展,可更加細微地觀察胃黏膜表麵腺體和黏膜下血管等改變,可為胃炎的分類提供更多的形態學依據,並改寫胃炎新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