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性胃炎一般治療
慢性淺表性胃炎西醫治療
治療目的是消除引起胃炎的病因、增強胃黏膜防禦、控製臨床症狀。
由於H.pylori是引起慢性胃炎主要病菌,因此針對H.pylori的抗菌治療,是治療慢性活動性胃炎的重要手段。成功根除H.pylori可使胃黏膜慢性活動性炎症得到明顯改善,防止病變複發,但抗菌治療對改善消化不良症狀的作用有限。
由於目前應用於臨床的多數針對H.pylori治療的抗生素或多或少的易引進胃腸道症狀,因此對於臨床症狀明顯的患者,首先是對症狀的改善,治療初期建議以對症如抑酸和黏膜保護劑為主,伴有明顯動力障礙者再加用胃腸動力藥物,症狀明顯控製,患者自覺症狀改善後再根據其是否屬於H.pylori感染相關性再行正規的抗菌根除治療。
這種對症和抗菌治療時間程序上的安排,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好處,可避免抗生素應用過程中因胃腸副反應而加重患者的症狀使初期治療能有很好的順應性,幫助患者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抗菌治療
由於H pylori屬於致癌因子,根除H pylori可以改善胃黏膜炎症、減少萎縮和防止腸上皮化生[10]。因此,根除H.pylori治療適用於H.pylori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 包括慢性胃炎出現活動性炎症者、慢性胃炎出現胃黏膜糜爛或伴黏膜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者。有胃癌家族史或長期使用非甾類消炎藥(NSAIDs)也建議使用抗菌治療。
臨床上,對H.pylori有明確抑殺作用的藥物主要有鉍劑(如德諾、麗珠得樂等)、克拉黴素(克拉仙)、羥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痢特靈)等。由於H.pylori在藥物治療後可出現球形變、生物活性低,不易檢測,容易複發。因此抗菌治療要求達到根除H.pylori的目的。
推薦的根除H.pylori治療方案有多種,一種是以質子泵抑製劑(PPI)+兩種抗生素的方案,即PPI標準劑量(如耐信20mg或波利特10mg)+克拉黴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每日2次×1周;PPI標準劑量+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每日2次×1周;或PPI標準劑量+克拉黴素250mg+甲硝唑400mg,每日2次×1周。上述方案中中,甲硝唑400mg可用替硝唑500mg代替。另一種是以鉍劑加兩種抗生素的方案,即鉍劑標準劑量+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400mg,每日2次×2周;鉍劑標準劑量+四環素500mg+甲硝唑400mg,每日2次×2周;或鉍劑標準劑量+克拉黴素250mg+甲硝唑400mg,每日2次×1周。由於H.pylori對甲硝唑耐藥率已較高,因此可用不易產生耐藥性的呋喃唑酮100mg替代甲硝唑400mg。此外,PPI+鉍劑+兩種抗生素組成的四聯療法可用於治療失敗者。
製酸治療
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可增高或降低,有胃黏膜糜爛或以燒心、反酸、上腹饑餓痛等症狀為主者,適當的抑酸治療有利於減輕胃黏膜損傷和炎症的修複。即使胃黏膜有萎縮性的改變,也可短期應用適當的抑酸藥物以控製症狀。但在腹痛症狀控製後應及時停用。
抑酸劑可選用H2受體阻斷劑(H2RA)或質子泵抑製劑(PPI)。前者如鹽酸雷尼替丁150mg或高舒達20mg,每日2次,餐前口服;PPI如耐信20mg或波利特10mg,每日2次,餐前口服;部分患者需進行維持治療或按需給藥“參考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
黏膜保護劑的應用
主要是增強胃黏膜屏障的防禦能力,促進糜爛黏膜的修複。替普瑞酮為一種萜類物質,能促進胃黏膜微粒體中糖脂質中間體的生物合成,進而加速胃黏膜及胃黏液層中高分子糖蛋白的合成,提高黏液中的磷脂質濃度,增強黏膜的防禦功能。每次50mg,每日3次,進食後30min口服。
鋁碳酸鎂在酸性環境中與膽汁酸結合,可清除膽汁酸對胃黏膜的損害,並能在腸內堿性環境中釋放膽汁酸,不影響膽汁酸肝腸循環。特別適合有膽汁反流或酸反流的患者。一般餐後2h放2片於口中咀嚼,可迅速緩解反流引起的症狀。硫糖鋁在酸性胃液中凝聚成糊狀物,附著在黏膜表麵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膽汁對胃黏膜的侵蝕。劑量為1.0g,每日3次。
胃動力藥物的應用
動力失調與慢性胃炎互為因果,促進胃排定有利於改善胃炎症狀和防止複發。主要適合伴噯氣、反酸、膽汁反流者。胃複安、嗎叮啉(多潘立酮)、西沙比利、莫沙比利、氯波必利及六味安消膠囊等藥物均可增強胃體和胃竇部收縮,增加胃的張力,改善胃竇部和十二指腸的協調作用,加速胃排空,防止膽汁返流,調節和恢複胃腸運動。具體應用方法嗎叮啉10 mg,每天3次; 莫沙比利5 mg,每日3次。疼痛明顯者,加用惠加強G 0.4g。
內鏡治療
痘疹樣糜爛病變嚴重者可經內鏡氬氣凝固或電凝治療。胃黏膜活檢有不典型增生者,需內鏡活檢定期隨訪,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可對病灶進行內鏡下黏膜剝離切除或使用氬氣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