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病史及發病年齡 先天性或發育性肩關節不穩定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即出現症狀。Ehlers-Danlo症患者則可能有遺傳史或陽性家族史。特發性肩關節鬆動症(loose shoudler)多見於20歲左右的青年,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外傷後複發性肩關節脫位及盂唇損傷(Bankart lesion)多見於青壯年,且有急性外傷史。對青壯年因運動或作業損傷造成的肩關節半脫位也需除外肩袖損傷。對老年人損傷性盂肱關節不穩定也應考慮到在退變基礎上發生肩袖破裂的可能性。
2.症狀 疼痛:表現為肩部鈍痛,在運動或負重時加重。關節失穩及彈響感;70%的患者自覺盂肱關節失穩及有彈響,常在上舉或外展到某一角度時出現失穩感,並在負重時症狀更明顯。約半數以上患者有疲勞及乏力感,尤其是不能較長時間提舉重物。約1/3患者有肩周圍麻木感。
在盂肱關節複發性前脫位,脫位發生時有典型的畸形及功能障礙等表現,在外旋、外展位後伸時易發生,且複位較易,但症狀不如急性肩關節脫位明顯。
3.體征 檢查時使患者充分暴露雙肩,端坐於檢查者對麵。檢查內容應包括:
(1)肌肉有否萎縮:如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以及上肢帶其他肌肉。
(2)關節活動範圍:包括上舉、外展、後伸以及被動內、外旋(和健側同時進行,以便對比)的範圍。在被動伸屈運動時及主動外展、上舉時按觸其關節前方以探知有無彈響或失穩振動感,如肩肱關節各方向均有過度活動則應進一步檢查四肢其他關節。
(3)關節穩定性檢查:前後方向推壓肱骨頭,以探知有無過度鬆動現象。在內旋位及外旋位分別向下牽引上臂,如肱骨頭明顯下移,肩峰與肱骨頭之間出現明顯凹陷,則說明有向下方向失穩(loosening)。特發性肩鬆動症及肩袖間隙撕裂具有上述表現。肩前方及下方的不穩定是最常見的類型。少見的複發性肩後方脫位,存在後方不穩定,肱骨頭易被推向後方。
(4)壓痛部位:複發性肩前方脫位或Bankart lesion肩盂前方及前下方可存在壓痛;肩袖損傷壓痛常位於肩峰下和大結節近側。肩袖間隙分裂於喙突外緣有壓痛,被動外旋時疼痛加重。先天性發育不良以及麻痹性、隨意性肩關節半脫位所致的肩肱關節不穩定往往無固定性壓痛點。
二、診斷
全身性關節及韌帶鬆弛症或有明顯麻痹原因等的明顯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並不困難。但是,盂肱關節鬆弛所致的半脫位及特發性肩鬆動症的臨床診斷較困難。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應根據發病年齡、病史、臨床症狀,詳細的物理學檢查、X線檢查、關節造影、CT檢查以及關節鏡檢查等方法作出病因診斷並確定不穩定的類型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