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大部分感染發生在術後幾個月內,最早可出現於術後兩周,也有晚至幾年才出現,早期主要表現為急性關節腫脹、疼痛和發熱,發熱症狀須與其他並發症鑒別,如術後肺炎、泌尿係感染等。持續的關節痛須與假體機械性鬆動引起的疼痛鑒別。感染的疼痛在夜間更甚,為深部持續劇痛或跳痛,應用抗生素後症狀可減輕。假體機械性鬆動的疼痛與運動或負重有關,並由於劇烈運動而加重。必須明確感染局限在表淺組織,還是已深及關節。若傷口引流物為膿性,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就必須考慮假體周圍的深部感染。晚期感染常有無痛期。發熱患者少於50%,而且僅10%的患者周圍血中白細胞增多。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無痛性人工關節感染更難與假體鬆動鑒別。必須依靠X線和其他檢查來證實。
1.發生早期感染者,術後3天體溫不僅不恢複,反而升高。關節疼痛不僅不漸減輕,反而漸漸加重,靜止時有跳痛。切口有異常滲出或有分泌物。這時應仔細檢查,不要輕易把發熱歸因於術後肺部或泌尿係等其他部位的感染所致。也不要簡單把切口滲液視作脂肪液化等一般常見的滲出。同時還應鑒別感染是位於淺表組織,還是深及假體周圍。
2.晚期感染患者,大多已離開醫院,關節腫脹、疼痛、發熱可能並不嚴重。半數患者可無發熱。表皮葡萄球菌可引起無痛性感染,僅有10%患者白細胞計數增多。血沉升高較常見,但又不具備特異性。有時把疼痛誤診為假體鬆動,後者的疼痛與運動有關,休息時應減輕,而炎症性疼痛,休息時不減輕。但是有人認為假體鬆動的主要原因是遲發慢性感染。
早期感染,X片上可無異常表現。數周或數月後可能有陽性表現,與晚期感染相似,可見骨與骨水泥之間形成透亮帶,皮質邊緣變薄,骨膜反應呈板層樣,骨密度增加區和透亮區並存。
二、診斷
診斷性關節穿刺非常重要,細菌培養要注意嚴格操作,不要汙染。如果培養陰性又高度懷疑感染者,應改變培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