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頸椎不穩症症狀
下頸椎不穩症的臨床表現差別較大,從輕度的頸部不適到根性放射痛,甚至癱瘓等,此主要取決於頸椎不穩的程度、椎管矢狀徑大小的差異、受累椎節的高低、硬膜囊的矢狀徑及發病速度快慢等的不同,其臨床特點及影像學表現有著明顯的差別。因此,在X線片上顯示典型的頸椎不穩者,臨床上可以毫無症狀。而對於椎管明顯狹小或是硬膜囊發育較大者,即便是少許的鬆動也可引起嚴重症狀,甚至是脊髓或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或刺激),表現出神經症狀。鑒於這一情況,對此類患者的臨床與影像學特點必須全麵考慮。現就其在臨床上較多見的症狀闡述於後。
1.頸部症狀
主要表現為頸部竇椎神經的刺激症狀,以頸部不適、僵硬感、活動不便及疼痛等較為多見。約有80%以上的患者感到頭頸放在什麼位置都不舒服。
2.根性症狀
當不穩的椎節在椎節移位時引起根管狹窄時,則由於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而引起輕重不一的根性症狀。
3.椎動脈供血不全症狀
主要是位於橫突孔內的第2段椎動脈,因椎體間關節移位引起鉤椎關節變位時受到刺激或壓迫所致。
4.脊髓症狀
主要是椎節移位後椎體邊緣刺激或壓迫脊髓前方或脊髓前中央動脈(或其分支溝動脈)所致。此組症狀較少見,但後果嚴重,應引起注意。
從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角度來看,除外傷所引起的韌帶及關節囊損傷致椎節鬆動外,頸椎不穩症主要是頸椎椎間盤退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因此其與腰椎不穩症不同,當前少有研究者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疾患加以診斷。但從今後發展的角度來觀察,一旦將頸椎病的不同狀態列為不同的診斷命名,頸椎不穩症當然也是其診斷名詞之一。
主要依據以下三點:
1)病史
除外傷史外,主要是頸椎長期處於過屈狀態,過仰亦可。
2)臨床特點
以頸部症狀為主,視受累組織不同,亦可有根性或脊髓症狀,但較少見。
3)影像學所見
表現為椎節的鬆動與不穩,尤其是頸椎X線側位動力片上更為明顯。MRI檢查有助於診斷,亦有助於與頸椎椎間盤突出(脫出)症及骨質增生性頸椎病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