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多發生於末梢血循環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麵頰等處。患部皮膚蒼白、冰冷、疼痛和麻木,複溫後局部表現和燒傷相似,但局部腫脹一般並不明顯。按其損傷深度和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度。
一度凍傷:為皮膚淺層凍傷。局部皮膚初為蒼白色,漸轉為藍紫色,繼之出現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無水皰形成。約1周後,症狀消失,表皮逐漸脫落,愈後不遺留瘢痕。
二度凍傷:為全層皮膚凍傷。局部皮膚紅腫、發癢、灼痛,可於24~48h內出現水皰,如無繼發感染,經2~3周,水皰幹涸,形成黑色幹痂,脫落後創麵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蓋,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遺留瘢痕和發生痙攣。
三度凍傷:皮膚全層及皮下組織被凍傷。皮膚由蒼白逐漸變為藍色,再轉為黑色。皮膚感覺消失,凍傷周圍組織出現水腫和水皰,並伴較劇烈的疼痛和灼癢。壞死組織脫落後留有創麵,易繼發感染。愈合緩慢,愈後遺留瘢痕,並可影響功能。
四度凍傷: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凍傷。傷部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患處呈暗灰色,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可出現水腫和水皰。2~3周內有明顯的壞死分界線出現,一般為幹性壞疽,但有時由於靜脈血栓形成,周圍組織水腫以及繼發感染,形成濕性壞疽。往往留下傷殘和功能障礙。
某些凍傷患者可發生並發症,最常見的為局部創麵壞死組織的繼發感染,如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急性蜂窩織炎、丹毒等。較嚴重的則有破傷風、氣性壞疽和敗血症,此外,尚有少數並發肝炎、心包炎、腎盂腎炎和關節炎等。
當人體在極低溫度環境下過度停留,可導致全身凍傷,此情況稱為凍僵,罕見。早期精神興奮,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皮膚蒼白冰冷,心率加快,伴寒戰。當體溫降至35℃以下時,各種生理功能由興奮轉為抑製;體溫降至32℃以下時,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錯亂,呼吸、心率均減慢,肌肉強直;當體溫降至29℃以下時,反應遲鈍甚至昏迷,血壓下降;當體溫降至26℃以下時,可發生心室顫動,最後心跳、呼吸停止。
二、診斷
1.有受凍史,特別是在潮濕而多風的環境中。
2.受凍部位早期麻木,複溫後有灼痛、癢痛或刺痛等,若有壞死,則無感覺。
3.凍傷複溫後臨床表現分為四度:
Ⅰ度:皮膚淺層凍傷、皮膚呈紅斑,輕度水腫。
Ⅱ度:皮膚淺層和部分深層凍傷,早期充血水腫,繼而有水皰形成。
Ⅲ度:皮膚及皮下組織凍傷,出現皮膚全層壞死,皮膚由蒼白變紫褐色再變為黑色。
Ⅳ度:累及深部組織的凍傷,深部組織幹性壞死,失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