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半乳糖血症係半乳糖-1-磷酸尿苷酸轉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uridyltransferase,Gal-1-PUT)缺乏所引起的先天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導致嬰兒不能代謝奶汁中乳糖分解生成的半乳糖,令血液和尿液中半乳糖增多。主要症狀是營養障礙、白內障、智力低下和肝脾腫大等。該症發生於先天性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的人。食物中無半乳糖時,症狀可好轉。典型者在圍生期即發病,常在喂給乳類後數天即出現嘔吐、拒食、體重不增和嗜睡等症狀,繼而呈現黃疸和肝髒腫大。小兒生長發育緩慢,體重不增加,智力發育不良。若尿檢查有蛋白、管型。不能及時診斷而繼續喂給乳類,將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在2~5周內發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終末期症狀。如用裂隙燈檢查,在發病早期即可發現晶體白內障形成。約30%~50%患兒在病程第1周左右並發大腸埃希杆菌敗血症,使病情更加嚴重。未經及時診斷和治療的患兒大多在新生兒期內夭折。少數患兒症狀可較輕微,僅在進食乳類後出現輕度的消化道症狀,但如繼續使用乳類食物則在幼嬰兒期逐漸呈現生長遲緩、智能發育落後、肝硬化和白內障等征象。成人後能產生尿苷二磷酸-半乳糖焦磷酸化酶(UDP-galacto-sepyrophosphorylase),能將半乳糖-1-磷酸轉化為UDP半乳糖,使半乳糖不會蓄積。 二、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患兒經母乳或牛奶喂養以後才會出現症狀。其嚴重程度與攝入的奶量及時間有關。肝髒病包括膽汁淤積、廣泛脂肪變性、無炎性細胞浸潤,以後有假膽管形成、假腺體增生,肝細胞破壞,假腺體增生是半乳糖血症的特點,但無特異性。隨疾病進展出現細纖維組織增生。纖維組織增生始於門脈周圍,以後向門脈區延伸構成橋狀聯接,以後形成再生結節,在肝硬化過程中其變化與酒精性肝硬化相似,在整個病變過程中始終無明顯的炎性細胞浸潤。除肝髒病變外,腎皮質、髓質連接處腎小管擴張,門脈高壓可致脾腫大,腦部病變輕微。輕型者生後有一段時間較正常,爾後喂養困難,拒食,肝腫大,易患白內障,智力發育落後。重型者起病早,黃疸持續不退,嘔吐,腹瀉,肝、脾腫大,易並發敗血症,可因低血糖而發生驚厥; 繼之可發生肝硬變、水腫、腹水以及出血傾向。疾病嚴重程度差異很大,如懷孕期間母親食乳過多,則嬰兒出生後即可有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