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無特異性,主要為腹脹、腹部包塊及下腹痛。
二、診斷
以組織病理學診斷標準為診斷標準。
1、WHO(1999)基本診斷標準為:
①腫瘤細胞核異常及有絲分裂象介於該類型明顯良性與肯定惡性之間。
②缺乏明顯的間質浸潤。
③有不典型複層上皮細胞團脫離原來的部位。
2、病理改變組織學診斷
主要病理類型為漿液性和黏液性。子宮內膜樣、透明細胞等分類非常少見。
(1)漿液性交界性腫瘤
①上皮細胞複層和(或)呈出芽狀簇集。
②細胞異型性。
③核分裂。
④無間質浸潤。
(2)黏液性交界性腫瘤
有上皮增生,無間質浸潤。並具有以下三項中的兩項:
①有絲分裂象或細胞不典型。
②細胞不超過4層。
③絨毛樣腺狀增生。
絨毛樣腺狀增生分類:
A.內膜型:乳頭含有豐富的間質並有細胞出芽,可能種植於腹膜及轉移至淋巴結,腹膜播散為散布的結節,其組成為黏液腺和纖維間質。
B.腸型:
黏液上皮呈複層及簇狀,但無間質浸潤。伴微浸潤者常表現為腺體擁擠,呈融合性生長或背靠背,缺乏纖維間質,或呈篩狀結構,可伴壞死,核分裂象<5/10HPF,浸潤範圍<5mm。膜播散多為彌漫分布的黏液池,內中漂浮黏液上皮。
(3)腹膜種植
A.非浸潤性種植:上皮成分稀少,被四周反應性纖維細胞圍繞,使上皮與間質細胞常常融合,難以查見。
B.浸潤性種植:
上皮成分較多,顯示高度複雜增生或微乳頭結構及小細胞巢無規律地分布於間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