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臨床上將其大致分為初發胬肉(又分為結膜期和角膜前期)、進展胬肉(角膜後期)和術後胬肉(又分為治愈胬肉和複發胬肉)3類。
1.初發胬肉
(1)結膜期胬肉:
瞼裂部球結膜充血肥厚,逐漸向角膜表麵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帶有血管組織的胬肉,狀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翼狀胬肉。多發生於鼻側,顳側者較少,伸向角膜時,可侵及前彈力層及淺層基質。裂隙燈下瞼裂部結膜肥厚,充血水腫,血管擴張,其尾部與半月皺襞粘連,移動球結膜則造成一橫向條索。二碘曙紅或熒光素染色衝洗後用鈷藍光觀察,可見結膜上皮點狀脫落,而其臨近受上、下眼瞼覆蓋的結膜則不著色。
(2)角膜前期胬肉:
肥厚的結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皺襞,頭部跨越角膜緣,底部扇狀,越過半月皺襞向淚阜兩側伸展,在角膜緣前區,為胬肉的頸部。胬肉的頭部在角膜緣上隆起,越過角膜緣向角膜伸展約2mm,表麵有微細血管。在頭的盡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狀由微粒堆積成的小島侵入角膜淺層,為Fuchs小島。小島與頭部周圍角膜呈現肉眼難於辨認的混濁。靠體部亦有微粒組成的灰白色條紋,沿角膜緣擴張的血管分布。頭和頸部在浸潤充血區與角鞏膜粘連。熒光素著色,呈現出上皮點狀脫落。
2.進展胬肉
頭部成灰白色膠樣隆起,其盡端形成豎向鋸齒狀邊緣,頸部血管充盈,組織肥厚。胬肉頭部表麵微隆起,鄰近有散在鈣化點,進展緣可越過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彈力層,其上皮隆起,混濁明顯。
由於胬肉對角膜的牽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彎曲度發生改變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檢查39眼發現胬肉眼呈現規則散光,散光度可達5D,但多數視力不下降。Lin等測定胬肉眼對比敏感度,發現各個空間頻率明顯降低。同時發現眩光現象也較正常眼明顯增多。
胬肉可長期穩定,無明顯充血,組織肥厚,頭部稍顯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潤,胬肉不斷向角膜中央推進,稱為進行期。
多無自覺症狀,但當胬肉向角膜中央時展時,可引起散光、若遮蓋瞳孔,則將嚴重影響視力、肥厚攣縮的胬肉可限製眼球運動。
角膜有潰瘍或燒傷後球結膜與角膜發生粘連稱為假性翼狀胬肉,它可發生在角膜緣的任何方向、是靜止性,僅頭部與角膜粘連。
二、診斷
一般並不困難。盡管翼狀胬肉的改變非常直觀,但也常有誤診的發生。以下是關於翼狀胬肉的診斷標準:成熟的翼狀胬肉是在角膜上的隆起的、三角形的病灶,其基底位於角膜緣旁的結膜,而尖端指向角膜中央。如將翼狀胬肉人為地分為頭、頸和體三部分,頭部是位於角膜的部分,頸部是角膜緣上的部分,而體部則位於鞏膜表麵。成熟的翼狀胬肉在其頭部前方邊緣的角膜上皮常有特征性改變,表現為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的脂質性改變,此改變通常與頭部之間有一透明區。絕大多數翼狀胬肉位於瞼裂區,如初發性病變起源於瞼裂區以外,則診斷原發性翼狀胬肉應慎重。此外,翼狀胬肉在角膜緣處與角膜緣黏連,而假性胬肉則是瞼、球結膜的粘連,通常在角膜緣處不粘連,局麻下用一玻棒即可區分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