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脫離症狀診斷
症狀:
1.眼內手術時如發生的驅逐性脈絡膜上腔出血,因出血突然且量大、可迫使眼內容,包括虹膜、晶狀體、玻璃體、葡萄膜甚至視網膜從開放的傷口脫出。出血當時由於眼壓的突然增高或由於凝血塊直接刺激了睫狀神經,患者多伴有劇烈眼痛。緊急關閉手術切口出血停止後,大量脈絡膜上腔的血液可滲至視網膜下或玻璃體內,或突破鞏膜突附著點,進入前房,產生高眼壓並可致角膜血染。前房或脈絡膜上腔的血液液化後,可被房水靜脈引流至鞏膜表層,使鞏膜黃染。如不作進一步的處理,眼內血液機化導致視網膜、睫狀體脫離,最後眼球萎縮,這是最嚴重的後果。病情輕者,脈絡膜脫離可逐步吸收而消失。
2.一般脈絡膜脫離的典型表現為眼底出現1個或數個表麵光整、球形或分葉狀的實性棕色隆起。脫離大小與高低可不相同。由於在赤道區為渦狀靜脈所分隔,此處的脈絡膜脫離多為數個半球形或分葉狀,赤道前的則呈環形扁平隆起。隆起甚高時,兩側脈絡膜隆起可相互接觸(kissing choroidls)而影響眼後部的觀察;長時的接觸更可能造成一側視網膜與對側視網膜間的粘連,使視網膜不再能恢複原位。一種特殊類型的視網膜脫離可伴有脈絡膜脫離,除有脫離外,尚有前房加深和低眼壓,並出現房水閃輝、晶狀體懸韌帶鬆弛。如不及時給予抗炎治療,長時間後虹膜後粘連、周邊虹膜前粘連以至繼發青光眼都可發生。持續的葡萄膜炎症,也導致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VR)的快速發生,使手術成功率降低。至於脈絡膜脫離患者的視力,後部脈絡膜未受累時視力影響少,當伴有玻璃體混濁或視網膜脫離時視力明顯下降。輕、中度脈絡膜脫離通常1~2周後消失,少留痕跡。持續時間長者眼底可留下斑駁或線條樣色素改變,自發複位後的視網膜會出現皺褶。
3.長期的脈絡膜、睫狀體脫離可能產生低眼壓,出現視盤、黃斑水腫、脈絡膜皺褶等一係列改變,視力十分低下。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脈絡膜滲漏多雙眼先後發病,由於脈絡膜脫離時間長,色素上皮的屏障功能受損,液體可經色素上皮層進入視網膜下腔,引起滲出性視網膜脫離。
一般根據病史和眼底所見即可做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