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症狀診斷
一、症狀
1.玻璃體內棕色顆粒與灰色細胞團存在,
是RPE細胞釋放和增生的表現,煙塵樣顆粒指示細胞含有色素。RPE細胞內的黑色素顆粒,經在玻璃體內多次分裂增生後被稀釋,色素減少。因此,有色素顆粒存在說明細胞尚未明顯開始增生;而玻璃體內出現灰色細胞團,則是細胞增生的早期臨床表現。
2.在RPE細胞開始增生時,
玻璃體混濁增加,並有蛋白性條紋,提示血-眼屏障損害致血漿滲出。
3.視網膜僵硬及皺褶出現,
是增生膜形成和收縮牽拉的表現。在裂孔部位,即使看不到膜,裂孔卷邊或蓋膜被拉向玻璃體基部,都說明膜的存在。隨著病程進展,脫離的視網膜由可活動變為僵硬;增生膜在視網膜前後表麵及玻璃體內形成,引起視網膜的不規則皺褶,血管扭曲或伸直,星形皺褶、彌漫性皺褶以及環形收縮形成。
4.視網膜後膜在PVR中常見,
據統計可占手術病例的47%,大部分(72%)不影響視網膜複位手術的效果,視力預後尚好;但28%須手術處理。在臨床上,視網膜後膜呈多種外觀,如線條狀、樹枝狀、網狀、環狀或為管狀條索,可為成層、成片的組織,可有色素,或呈灰黃色。由於這類膜主要由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組成,管狀,中心包圍著膠原條索,在手術中可被完整取出。
5.牽拉性視網膜脫離
當後部視網膜完全皺褶,後玻璃體平麵收縮時,就形成典型的漏鬥狀脫離。周邊部視網膜冠狀麵的前後牽拉使視網膜形成窄漏鬥。
以上病程的發展可在任一期穩定,也可能在數月內緩慢發展,但有些病例可在數小時內發展成漏鬥狀脫離。在一次手術後,有的觀察指出,視網膜脫離病例確診為PVR的平均時間為4周,但也可長達1年;不過,6個月以上時,經過視網膜複位手術的病例,發生PVR的機會已很低。
6.1991年的分類法
包括對後部和前部PVR收縮的詳細描述,並分為5型:局限的、彌漫的、視網膜下的、環形的以及前部的伴視網膜向前移位。對PVR的程度有更準確地確定,不隻是分為1~4個象限,而是分成1~12個鍾點。與1983年分類法相比,A和B級是一樣的,C和D級合並為C級,C級再分為采用CP(後部)和CA(前部)。原有的D級已不采用。
(1)後部PVR:
①局部收縮,即出現1或幾個孤立的收縮中心(星形皺褶),通常對整個脫離形態影響不大。
②彌漫性收縮,指互相融合的不規則視網膜皺褶,使後部視網膜呈漏鬥形,皺褶向前放射到鋸齒緣,視盤可能看不見。
③視網膜下收縮,由視網膜後膜形成圍繞視盤的環形縮窄(餐巾環,napkin ring),或為線形皺褶(晾衣杆,clothing line),主要為環形牽拉。
(2)前部PVR:
①環形收縮,由赤道部前膜牽拉造成前部視網膜的不規則皺褶,視網膜在圓周方向收縮,使後部形成放射形皺褶,而玻璃體基部的視網膜向內牽拉。
②前部收縮,由沿後玻璃體麵的增生膜收縮引起,力的方向與視網膜表麵垂直;或在經過玻璃體切除或穿通傷的眼出現,增生膜見於前玻璃體,殘留的後玻璃體或玻璃體基部表麵。牽拉主要為前後方向,將脫離的視網膜向前拉,最前部的視網膜形成盆狀。可有異常粘連。與睫狀突粘連可形成低眼壓,與虹膜後粘連可使虹膜向後收縮。
二、診斷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眼底情況,結合B超及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結果,可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