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膚病變:
牛皮癬的典型病變是邊緣清楚的皮膚斑塊,呈深紅色,外圍以“銀色”鱗片(鱗屑),因此,此病又被稱為“銀屑病”。表麵鱗片的量與病變的位置有關,在肢體伸麵(如肘、膝和骶骨)往往出現厚麵幹燥的黃白色鱗片,但在身體的屈麵,由於出汗和皮脂分泌的原因,鱗片變得濕潤而不那麼顯眼。
全身皮膚均可受累,麵部通常少見,此可能是環境中足夠的紫外線對皮膚病變具有抑製和預防作用。皮膚膿皰和紅斑也是一常見的表現,可出現於局部,也可大麵積出現,嚴重者可出現發熱、寒戰、倦怠、肢體水腫等。
牛皮癬患者中約15%~30%出現指甲和趾甲受累。在伴有關節炎的患者中,指(趾)甲受累可達80%,甲凹陷是一經典的指甲損害,甲褪色、裂解或鬆解伴有或不伴有指甲下角蛋白碎片的沉積也是常見的表現,偶爾可出現指甲下的黃白色泡狀病變(油滴狀病變)。
2.關節病變:
牛皮癬合並的關節病變可表現為多種類型的關節炎,有人將其分為以下5種類型。
1)非對稱性單關節炎:此種類型占5%~10%,主要表現為手指和腳趾遠端指(趾)節間關節的炎症,呈彌漫性指(趾)腫脹,呈臘腸狀,同時伴有指甲的損害。
2)慢性非對稱性少關節炎:此種類型占50%~70%,可同時影響2~3個關節。
3)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此種類型占15%~25%,臨床表現類似類風濕性關節炎,但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
4)脊椎關節炎:此類型占20%~30%,多見於男性患者,典型地表現為骶髂關節炎,可伴有或不伴有脊椎炎,與HLA-B27抗原密切相關。
5)致殘性關節炎:此類型約占5%,關節炎表現為持續進展並導致骨溶解、嚴重的畸形和關節強直。
在上述幾種類型關節炎中,致殘性關節炎往往引起明顯的疼痛,後果也較其他4種類型嚴重得多。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比,除致殘性關節炎與其後果相似外,其他4種類型所引起的痛苦和後果要輕得多。
3.眼部病變:
1)前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通常發生於伴有關節炎的牛皮癬患者,發生葡萄膜炎患者的年齡一般較大。骶髂關節受累的患者易發生前葡萄膜炎,HLA-B27抗原陽性的患者也易發生前葡萄膜炎。
牛皮癬性關節炎伴有的葡萄膜炎可表現為急性複發性非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典型地表現為睫狀充血或混合性充血、塵狀KP,一般有嚴重的前房反應,出現顯著的前房閃輝和大量的前房炎症細胞,甚至出現前房積膿和前房內纖維素性滲出膜(圖2);也可表現為慢性非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發病隱匿,雙眼受累,炎症持續時間多長於6個月。眼後段一般不受累及,但在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後段偶爾可受累,也可出現繼發性的黃斑囊樣水腫。
由於此種前葡萄膜炎反複發作,易發生虹膜後粘連、繼發性青光眼和並發性白內障。在繼發性青光眼患者中,視力預後均較差,所以預防虹膜後粘連是此種葡萄膜炎治療中的最重要方麵之一。
2)眼瞼、結膜病變:眼瞼可以出現類似其他部位皮膚的改變,也可出現單純性的紅斑和腫脹,還可出現慢性瞼緣炎、脂溢性皮炎、睫毛脫失。
結膜炎是一種常見的病變,在伴有關節炎的牛皮癬性關節炎中發生率約占20%,表現為非特異性炎症,有時可有卡他性或膿性分泌物,也可出現眼瞼、球結膜的肉芽腫性病變。結膜和眼瞼病變愈合後可引起睫毛脫落、倒睫、眼瞼外翻、瞼球粘連、幹眼等並發症。
3)鞏膜炎:約2%和1%的牛皮癬性關節炎患者發生鞏膜外層炎和鞏膜炎,這些病變多在疾病發生後數年出現。在鞏膜炎中,前鞏膜炎是比較常見的類型,但也可出現前部壞死性鞏膜炎和後鞏膜炎。
4)角膜病變:最常見的角膜病變為表層點狀角膜炎,也可出現表層或深部的角膜混濁、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潰瘍、周邊角膜浸潤和角膜緣泡狀病變。
牛皮癬性關節炎伴發葡萄膜炎的診斷主要根據典型的皮膚病變、指甲病變、周圍關節炎(伴有或不伴有骶髂關節炎及脊椎炎)以及急性複發性非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等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