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臨床類型:血影細胞性青光眼患者總有玻璃體積血的病史,可因外傷、手術或原發性網膜疾病,如糖尿病等引起。多數病人發生在玻璃體切割、白內障摘出或創傷後。
1)玻璃體切割後血影細胞性青光眼:玻璃體積血行閉合式扁平部玻璃體切割後可發生血影細胞性青光眼。因手術損傷前玻璃體膜,停留在後麵的血影細胞可進入前房,在手術後幾天或幾周發生青光眼。這種情況所致的高眼壓可持續數周數月。如果玻璃體手術隻清除出血的中間帶,周邊的出血物質包括血影細胞存留多時就有可能源源不斷使血影細胞向前房移動,如大部分出血被切除,就減少了其發生率。玻璃體連同晶狀體同時切割者,或無晶狀體病例發生率增高。
2)白內障摘除手術後血影細胞性青光眼:是一種少見易被忽略的疾病,可發生於囊內摘除、囊外摘除術後,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囊膜有破孔的病例。有3種情況,一是手術後的前幾天,前房內有大量出血,通過前囊破口進入玻璃體內。通常前房積血較玻璃體易於吸收,前房積血引起高眼壓常在1~2周內降低。但如在2~6周,眼壓再度上升,前房內有血影細胞存留外觀時,其眼壓上升的原因就可能是玻璃體內的血影細胞再進入前房阻塞小梁網。另一是術前病人原有玻璃體積血,存在於玻璃體內的血影細胞通過後囊和前玻璃體的破口進入前房。這時在手術後幾天就會出現顯著的眼壓升高。再一種情況可發生於白內障術後晚期,因視網膜疾病致玻璃體積血,變性的紅細胞進入前房,有時可和新鮮出血並存。
3)外傷後血影細胞性青光眼:無論頓挫傷或穿孔傷均可引起前房積血和玻璃體積血。當伴有前玻璃體膜的破孔存在時,就形成了前後交通道,前房的出血可致短期眼壓升高。隨出血的吸收眼壓下降,進入玻璃體內的出血可逐漸地變成血影細胞,再進入前房,導致眼壓再升高,多出現在傷後2~3周。如果前房積血成為凝血塊,氧合作用減少,易於變成血影細胞,引起持續的眼壓升高。從凝血塊抽取可在血塊內查到血影細胞。
4)無損傷及手術的血影細胞性青光眼:比較罕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玻璃體積血可致血影細胞性青光眼。青光眼可發生在玻璃出血後數年,據測這些病例是由於前玻璃體膜缺陷致自發性破裂與玻璃體液化共存。這種情況還可出現在嚴重的葡萄膜炎、近視、玻璃體視網膜變性、老年人,或單純性慢性玻璃體出血者。對非外傷玻璃體積血引起的血影細胞性青光眼應給予重視。
2.臨床特征:
1)病史:一般都有因外傷、手術,或視網膜疾病所致的前房積血和(或)玻璃體積血史,多發生在玻璃體積血後數天到數周。伴有前房積血時,常在前房積血吸收後表現為開角型青光眼的特征。
2)眼壓:前房內少量血影細胞存在時,對眼壓無影響,大量的血影細胞進入前房可致眼壓急劇升高,達60~70mmHg(8.0~9.0kPa),伴劇烈眼痛,角膜水腫,眼壓高可持續幾周或數月,其持續的時間取決於玻璃體內血影細胞的量和小梁網清除血影細胞的能力。持續的高眼壓,可造成嚴重的視功能的損害,甚至失明。
3)前房:血影細胞性青光眼,不管哪種類型,其共同特征是血影細胞遊浮於前房中。裂隙燈檢查可見前房中無數帶黃褐色的小顆粒懸浮,循環很慢,常被誤認為白細胞。當前房內有大量的血影細胞積存時,在前房的下方形成層狀,上麵是黃褐色的血影細胞,下麵是紅色的血細胞,此時易被誤診為葡萄膜炎或前房積膿。與炎症的區別是盡管前房中有大量的細胞,但角膜後無KP,可見一層細小的淡黃色顆粒附著,除非高眼壓,眼部無炎症的表現,球結膜不充血。
4)玻璃體:玻璃體混濁,其程度不等。在前部玻璃體中,有多數細小黃褐色顆粒懸浮。在無晶狀體眼中,偶見血影細胞向前遊動,並通過前玻璃體膜的破裂處進入前房。
5)眼底:由於玻璃體積血,通常很難看清。若眼底可見,在早期無明顯變化,如治療不及時或長期高眼壓,則可引起青光眼性視盤凹陷,甚至青光眼性視神經萎縮。
6)虹膜角膜角鏡檢查:顯示正常的寬角,也可為黃褐色細胞覆蓋在小梁網上,或充滿下方的房角,外觀上似前房積膿,但不同於真正的膿細胞,有不同的顏色和層次,不隨體位的變化而活動。
3.任何時候在玻璃體積血後3~4周內,出現眼壓升高達30~70mmHg,同時前房內的房水循環中出現大量極細小細胞,但角膜內皮後壁無KP,應考慮可疑血影細胞性青光眼。病史中有新鮮或陳舊的玻璃體積血或嚴重的前房積血,其原因可來自眼外傷、內眼手術,如白內障摘除術的術後早期或術前已存在玻璃體積血,或因視網膜血管性疾患發生的玻璃體積血及存在前玻璃體膜受損的病史。此外,眼壓升高及裂隙燈檢查也很重要。
4.典型的病史和體征診斷不難。缺乏典型臨床特征時,易於漏診或誤診。凡符合以下情況者,均可考慮為本病:①有新鮮或陳舊性玻璃體積血;②出血後數天至數周突然眼壓升高;③房水中有許多小黃褐色顆粒浮遊或有前房積膿;④房角開放,小梁上有黃褐色物沉著;⑤無KP,虹膜無新生血管。
確切的診斷要依賴於房水或玻璃體抽取液的細胞學檢查,一旦發現血影細胞即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