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症狀
根據單側沿外周神經分布的成簇水皰性損害伴有神經痛,診斷不難。本病應與單純皰疹區別,後者常分布於皮膚粘膜交界處,與外周圍神經的分布無關,易複發,痛不明顯。在帶狀皰疹前驅期及無疹性帶狀皰疹,有時易誤診為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或急腹症等,應予注意。
本病的病原屬脫氧核糖核酸皰疹病毒,與水痘病毒一致,又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皮膚的病變主要在表皮,水皰位於表皮的深層,在皰內及邊緣處可見明顯腫脹的氣球狀表皮細胞。在變性的細胞核中可見嗜酸性核內包含體。與皮疹相應的神經節內也有病變,表現為脊髓後柱節段性脊髓灰白質炎,神經節和神經後根有劇烈炎症反應。真皮內的感覺神經纖維在皮疹出現後不久也出現明顯變性。
常先有輕度的前驅症狀,如發熱、乏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結腫痛以及患處皮膚灼熱、感覺過敏或神經痛等。
典型的皮損為在炎症基礎上出現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黃豆大丘疹,丘疹繼而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圍以紅暈。皮損沿外周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很有特征性,有診斷價值。各簇水皰群間皮膚正常。若無繼發感染。數日後水皰幹涸結痂,愈後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一般不留疤痕。由於機體免疫狀態的不同,表現常不典型,而有不同名稱。對有神經痛而無皮疹者稱無疹性帶狀皰疹;僅有紅斑、丘疹而不發展為水皰的稱無疹性帶狀皰疹;僅有紅斑、丘疹而不發展為水皰的稱頓挫性;發生大皰的為大皰性;出血的為出血性;壞死明顯的為壞疽性;皮損因病毒血源播散的稱泛發性;累及內髒如肺、肝或腦部時稱帶狀皰疹肺炎、肝炎或腦炎。極少數可累及兩個以上神經節產生雙側性或同側有數支不同神經分布的損害。
神經痛為本病的特征之一,具診斷價值,常出現在發疹前或出疹時,並可逐漸加居。兒童患者痛較輕或不痛,老年患者則常明顯,呈陣發性加劇,難以忍受,且在皮損消退後可持續數月或更久。
帶狀皰疹病毒最易侵犯肋間神經。脊神經中除胸部神經單獨形成肋間神經支配胸、腹部皮膚外,其他的脊神經多與相鄰的幾個脊神經互相聯合後形成頸、臂腰、骶髂神經叢,再從各神經叢分出許多周圍神經,分別分布到頸、上、下肢和會陰部皮膚。因此,胸部神經發病後常能由肋間神經明確地反映出病變的節段。而頸部、腰骶部神經發病後,僅能從皮損了解到脊神經病變的區域。
顱神經有其特定的分布區域,較常受累的為三叉神經和麵、聽神經。三叉神經中以眼支最常累及,多見於老年人,常伴劇痛,皮損分布於一側額麵部,如鼻尖部出現皮疹則易合並眼炎,嚴重的可導致失明。因此,眼支病變時應特別注意檢查角膜,以便及早采取相應措施。在上頜支受累時,於懸雍垂和扁桃體出現水皰,下頜支受累時,則在舌前、頰粘膜等處出現水皰。麵、聽神經受病毒侵犯後,外耳道或鼓膜出現水皰並可有耳鳴、耳聾、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以及患側麵癱、舌前2/3處味覺消失等症狀,又稱為耳帶狀皰疹,由此組成的麵癱、耳痛和外耳道皰疹三聯症又稱Ramsey-Hunt綜合征。
顱神經或頸神經節被病毒侵犯後如向上蔓延,可產生帶狀皰疹性腦膜腦炎,引起頭痛、嘔吐、驚厥等症狀,應予警惕。
此外,病毒由脊髓後根神經節侵及植物神經的內髒神經纖維後,可產生相應係統的症狀,如胃腸炎、膀胱炎、腹膜炎、胸膜炎等表現。
本病病程一般約2~3周。泛發或複發者常提示有免疫功能缺陷,應注意潛在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在典型皮疹出現前,局部常有輕度瘙癢、刺痛、灼熱感,皮膚感覺異常或顯著的神經痛,個別有發熱、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一般在前驅症狀出現2~5天後局部先出現大小不一的紅斑,在紅斑上出現簇集性粟粒大小的丘疹、水皰、丘皰疹。皰壁緊張,內容清亮透明,皰周繞以紅暈,皰間不相融合,水皰可破潰糜爛,數日後幹燥結痂,痂皮脫落留有色沉斑,若不感染一般不留瘢痕。數群集簇水皰沿單側周圍神經支配的皮膚呈帶狀分布,損害輕的有2~3群,重者可達10餘群,各群相鄰近的可融合成大片。皮疹一般不超過正中線,極少超過對側者為橫過對側神經的小分支受侵所致。多數患者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
本病多侵犯肋間神經、頸叢神經、三叉神經、腰骶神經等。三叉神經受累以第一支眼神經最為多見,約占半數以上,常合並眼部症狀,上頜支受累可致咽部、齶垂、扁桃體發疹;下頜支受累則舌前部、頰黏膜及口底部發疹。還可累及第Ⅲ、Ⅳ腦神經,引起腦幹等中樞神經受累,表現為頭痛、嘔吐、驚厥等症狀。若累及前角運動神經元,可致肌無力或相應部位的皮膚感覺麻痹,可持續數周至數月,但病愈後可恢複。若累及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內髒神經纖維,可引起胃腸道及泌尿道症狀,表現腹痛、尿頻或排尿困難。
顯著神經痛是本病的特征症狀,一般常在皮疹出現以前或與皮疹同時出現,年齡愈大疼痛愈劇烈。大多數老年患者由於神經節炎症後引起的纖維化常遺留頑固的神經痛,可持續數月至數年,嚴重者可遺留長時間的神經麻痹。
本病病程,兒童及年輕人約2~3周,老年人約3~4周,愈後極少複發。嚴重病例,特別皮疹泛發者往往提示免疫功能缺陷及潛在的惡性腫瘤,應及早檢查發現。
由於機體免疫功能和受侵神經的不同,本病在臨床上有以下特殊型表現。
1、不全型帶狀皰疹(頓挫型)
局部不出現皮疹或隻出現紅斑或丘疹,無典型水皰,很快自行消退。
2.大皰型帶狀皰疹
可出現直徑大於0.5cm的大皰,如櫻桃大小。
3.出血型帶狀皰疹
水皰內容為血性或形成血痂。
4.壞疽型帶狀皰疹
皮疹中心可壞死,結黑褐色痂皮,不易剝離,愈合可遺留瘢痕,多見老年人及營養不良的患者。
5.泛發型(播散型)帶狀皰疹
病情嚴重,有死亡報告。本型少見。局部發疹至播散全身時間約1~10天,水皰簇集,有融合傾向,可累及肺、腦等器官,常伴高熱、頭痛等中樞神經受累症狀,多見衰弱的老年人及惡性淋巴瘤患者。
6.眼部帶狀皰疹(三叉神經眼支)
多見於老年人,疼痛劇烈,可累及眼角膜、結膜、虹膜睫狀體、鞏膜等發炎,如帶狀皰疹性角膜炎 帶狀皰疹病毒性鞏膜炎 帶狀皰疹性葡萄膜炎甚至全眼球炎,以致失明。上行感染可引起腦膜炎,而致死亡。
7.耳帶狀皰疹(Ramsay hunt綜合征)
即麵癱、耳聾、外耳道皰疹三聯征。VZV侵犯膝狀神經節後根,引起麵神經、聽神經受累所致。表現為單側麵癱、外耳道皰疹、鼓膜皰疹伴患側耳痛、耳鳴、耳聾、乳突壓痛,舌前1/3味覺障礙,常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等症狀。
8.內髒帶狀皰疹
少見。VZV侵犯脊神經後根神經節引起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內髒神經纖維支配區發疹,出現胃腸道及泌尿道症狀,可發生節段性胃腸炎、膀胱炎;若侵犯胸腹膜,引起胸、腹膜炎症或積液。
1】典型病例根據單側性發疹,
多數水皰簇集成群、沿周圍神經分布、而排列成帶狀及伴有神經痛等特點,診斷多不困難,但對無水皰、無神經痛及其他特殊類型,應按具體情況作綜合分析才能明確診斷。
在皰疹未出現前表現為頓挫性帶狀皰疹時,神經痛常易與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相混淆,如心肌梗死、膽囊炎、闌尾炎、腎絞痛、椎間盤突出、青光眼等。有時局部淋巴結腫大和皮膚感覺異常等早期表現,可為診斷提供線索。一旦皮疹出現,則診斷顯而易見。
2】中醫病機及證治
帶狀皰疹相當於中醫的“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如《醫宗金鑒· 外科心法要訣白話解》纏腰水丹記載:“此症俗名蛇串瘡,有幹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幹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幹者多痛”。又如《外科啟玄》蜘蛛瘡記載:“此瘡生於皮膚間與水窠相似,淡紅且痛,5、7個成堆,亦能散開”。亦有人稱之為“纏腰龍”者。
中醫病機:本病多因素誌不遂,肝鬱氣滯,鬱久化熱,或因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病。
辨證分型:
肝膽實熱型:局部皮損鮮紅,水腫,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幹,口渴,煩躁易怒,食欲不佳,大便幹或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脾濕肺熱型:局部皮損顏色較淡,水皰多,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粘而不爽,小便色黃,女性白帶增多,舌質淡紅體胖,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氣滯血瘀型:皮疹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