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多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常見於麵部、頭皮、下唇、手背、前臂、陰部等處。尤其是皮膚與粘膜交界處更易發生。初起為暗紅色堅硬的疣樣小結節,表麵毛細血管擴張,中央有角質物附著,不易剝離,用力剝後可出血。皮損逐漸擴大,形成堅硬的紅色斑塊,表麵有少許鱗屑,邊境清楚,向周圍浸潤,觸之較硬,迅速擴大形成潰瘍,潰瘍向周圍及深部侵犯,可深達肌肉與骨骼,損害互相粘連形成堅硬的腫塊,不易移動,潰瘍基底部為肉紅色,有壞死組織,有膿液、臭味,易出血。潰瘍邊緣隆起外翻,有明顯炎症,自覺疼痛。如發生在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固潮濕與摩擦更易出血,發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狀,破壞性大,有明顯疼痛,易轉移,預後不良。
1.臨床表現
早期皮損常呈小而硬的淡紅色結節,邊界不清,表麵光滑,但常演變為疣狀或乳頭瘤狀,有時表麵有鱗屑。
根據腫瘤發展的快慢,腫瘤中央遲早會發生潰瘍,發展迅速的腫瘤直徑達到1~2cm大小之前就發生潰瘍,潰瘍表麵呈顆粒狀,有壞死組織,易出血,潰瘍邊緣寬而高起呈菜花狀,性質堅硬,伴惡臭。發生於口唇的鱗癌90%發生於下唇,常為單個結節潰瘍性皮損,較皮膚鱗癌發展迅速,預後差。一般來講繼發於放射性皮炎、焦油性角化病、瘢痕、潰瘍、竇道者,其轉移遠較日光損傷,如日光性角化病為高;發生於口唇、陰莖、女陰者亦易於轉移。
原發性鱗癌少見,早期為一小的丘疹,結節狀或呈疣狀突起,淡紅色,表麵粗糙,生長迅速易破潰並向周圍浸潤,多見於頭頂部。繼發性鱗癌多見,常在原有頭皮的慢性潰瘍、瘢痕等損害基礎上癌變所致。
2.臨床分型
根據臨床形態,通常有兩型:
(1)菜花樣(乳頭狀)型:
初起為浸潤性小斑塊、小結節或潰瘍,繼而隆起成乳頭狀以至菜花樣,淡紅至暗紅色,底寬,質硬,表麵可見毛細血管擴張,附以鱗屑和結痂,頂部中心區常有釘刺樣角質,若將其強行剝離,底部容易出血。此型多見於麵部和四肢。
(2)深在型:
初起為淡紅色堅硬小結節,表麵光滑,有光澤,漸增大,中央呈臍形凹陷,周圍有新發結節。結節破潰後,形成火山口樣潰瘍。邊緣堅硬、高起並外翻,潰瘍底麵高低不平,有汙垢壞死組織和惡臭、膿樣分泌物,發展較快,向深處浸潤,可達肌肉和骨骼。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很高,很早出現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但很少血源轉移。預後較差。
3.病理分類
根據國際TNM(tumor,lymphnode metastasis)分類,鱗癌可分為:
T 肉眼所見原發病灶
Tis 上皮內癌
T0 初發腫瘤
T1 腫瘤最大直徑為2cm以下
T2 腫瘤最大直徑為2cm以上,5 cm以下(浸潤至真皮淺層)
T3 腫瘤最大直徑為5cm以上(浸潤至皮膚深層)
T4 腫瘤侵犯其他組織(軟骨、肌肉和骨骼)
N 肉眼所見淋巴結轉移
N0 未捫及淋巴結
N1 捫及同側所屬淋巴結
N2 捫及兩側淋巴結,同側淋巴結固定
N3 捫及兩側淋巴結,對側淋巴結固定
M 有無遠處轉移
M0 無遠處轉移
M1 有遠處轉移
上述分類中,T1~T4處於N0M0者很少引起死亡。反之,處於N1 M1者則預後不良。
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病人,病變部位常原有損傷性瘢痕或潰瘍。病變質地較硬,呈結節或斑塊,邊緣隆起,增長較快。根據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可以診斷。
1】病史
40歲以上患者原有皮損史,如燒傷瘢痕、慢性潰瘍、角化病和著色性幹皮病等。
2】臨床特征
偶或外表正常皮膚上發生質地較硬的結節或斑塊,邊緣似隆起並向四周擴展、增長迅速,應疑為本病。
3】組織病理檢查
見真皮內有分化程度不一的鱗狀細胞組織。
二、診斷
表皮角化,腫瘤由鱗狀上皮細胞團塊所組成,不規則地向真皮內浸潤,棘細胞呈瘤性增生,呈條索狀或巢狀細胞團,邊緣以基底細胞層,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細胞團內有很多分裂象,周圍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