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黃癬多自兒童期發病,可延續到成人而不自愈,這是因為不飽和脂肪酸對許蘭毛癬菌的生長和繁殖無抑製作用。白癬,主要發於學齡前兒童。由於青春期皮脂分泌增多,皮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抑製了白癬病原菌,因此至青春期可自愈。黑點癬兒童和成人皆可發病。
1、黃癬
中醫稱為禿瘡、“癩頭瘡”、“肥黏瘡”等,俗稱“癩痢頭”。許蘭毛癬菌侵入頭皮角質層後大量生長繁殖,很快在毛根處形成針頭或綠豆大小丘皰疹,繼而變為膿皰,膿皰幹燥後形成硫磺色幹痂。皮損擴大,痂皮融合變厚,邊緣翹起,中央黏著於頭皮而略凹陷,中心則有毛幹通過,外觀似碟狀,稱為碟形黃癬痂。黃癬痂是由許蘭毛癬菌及脫落的上皮細胞組成,易碎,傳染性強。用力揭去痂皮,其下為鮮紅色濕潤糜爛麵或淺潰瘍,極易繼發細菌感染,發出鼠尿樣臭味,同時伴有附近淋巴結腫大。毛發由於病原菌侵入,變得幹枯無光澤或出現彎曲,易拔除,但無斷發,最後毛囊破壞,遺留萎縮性瘢痕和永久性禿發。碟形黃癬痂、萎縮性瘢痕、永久性禿發是黃癬三大臨床特征。黃癬若未及時治療,皮損持續發展可累及整個頭皮,形成廣泛性禿發性瘢痕,但在發際處可遺留1~2cm正常毛發帶,瘢痕中可散在少數正常毛發。瘙癢劇烈,可因搔抓而自身播散。毛癬菌偶可侵犯軀幹及四肢光滑皮膚和甲板。可有黃癬痂和皮膚萎縮,甲損害則很難與其他甲癬區分。
2.白癬
中醫稱為白禿、蛀發癬。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蛀發癬是頭上漸生禿斑,久則遠開,幹枯發癢,由陰虛熱盛,剃頭時風邪襲入孔腠,博聚不散,血氣不潮而成。”最初表現為毛囊性丘疹,上覆白色鱗屑。皮損逐漸擴大,形成白色鱗屑斑片,呈圓形或橢圓形,界限清楚,無明顯炎症,微癢或無任何自覺症狀。若不治療,斑片狀損害周圍可出現小的衛星灶。由於真菌孢子寄生,病損區毛發根部圍繞有一特征性鱗屑狀鞘狀物,不易去除,稱為菌鞘。病發幹枯,無光澤,長出頭皮約4~5mm即折斷,極易拔除。灰白色鱗屑斑、菌鞘和斷發是白癬三大臨床特征。部分患者可並發膿癬、體股癬、甲癬和肉芽腫。
3.黑點癬
初發損害為較小白色鱗屑斑,散在分布,炎症輕微或無炎症,有時似白癬。由於孢子寄生於發內使毛發變脆,病損處毛發出頭皮即折斷,斷發殘根留在毛囊口內呈黑點狀,故名黑點癬。本病病程較長,病變進展緩慢,至成年也不能自愈。日久,由於毛囊破壞,愈後留有點片狀瘢痕和禿發。少數患者斷發不明顯,而以脫屑斑為主,易與脂溢性皮炎相混淆。此外,病原菌也可侵犯光滑皮膚和甲板。
4.膿癬
為人體皮膚對親動物性或親土性真菌感染發生的強烈炎症反應。膿癬亦多發生於兒童,尤其是學齡前兒童。最初表現為化膿性毛囊炎,群集性小膿皰融合形成隆起炎性結節或腫塊,界限清楚,觸之較軟,表麵有與毛囊口一致的小膿點,似蜂窩狀,擠壓時有多孔溢膿現象。毛發鬆動而易拔除,自覺疼痛或無症狀。若繼發細菌感染,則有明顯疼痛及壓痛。附近淋巴結常腫大。損害常單發,亦有少數多發。愈後常伴瘢痕及禿發。
二、診斷:
患者多有明顯的接觸傳染史,結合臨床表現和真菌學檢查不難診斷。
1、真菌學檢查
取病發、痂皮、鱗屑做真菌檢查。
(1)直接鏡檢:
黃癬的黃癬痂內可見鹿角狀菌絲及孢子,病發內可見關節孢子和菌絲,長軸與發幹平行,並可見菌絲退化後殘留的氣泡;白癬的鱗屑內可見分支分隔菌絲,病發外見成堆或呈鑲嵌狀小孢子;黑點癬的病發內可見成串的鏈狀大孢子與發軸平行排列,皮屑有時查到菌絲。
(2)真菌培養:
主要用於鑒定菌種。
2.Wood燈(濾過紫外線燈)檢查
黃癬病發有暗綠色熒光,白癬病發有亮綠色熒光,黑點癬病發無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