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皮膚損害:雌蟲移行至皮膚,使皮膚出現條索狀硬結和腫塊、局部皮膚可發生瘙癢、強烈的燒灼感、疼痛、炎症和水腫;寄生蟲數目可一個到多個,總數常可少於6個或多於50個,最常見的好發部位常見於下肢足部,也可出現於手部、臂部甚至下頜部。當伸出皮膚的成蟲被損傷或搔裂時,可引起蕁麻疹、丘疹、水泡、膿泡、膿腫、潰瘍等症狀;
2.全身症狀:頭暈、惡心、腹瀉,呼吸困難、嘔吐、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
3.繼發感染:約50%的病例可發生成蟲移行途徑的繼發感染,繼發葡萄球菌、鏈球菌感染將會在皮膚潰瘍處發生,同時引起蜂窩織炎,亦可感染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從而引起破傷風。嚴重的蜂窩織炎將會發生在蟲體在組織內破裂時可,同時會造成蟲體周圍形成膿腫。
4.其他症狀:若蟲體在排出或抽拉過程中斷裂和幼蟲漏逸至組織內,則可發生嚴重的炎症反應而引起致殘性劇痛。中樞神經係統若被蟲體侵犯,將導致截癱。有時幼蟲進入關節腔內引起無菌性關節炎。另外曾經也有出現在眼部、心髒及泌尿生殖係統發現成蟲及其所引起病變的報道。後遺症有滑膜炎、關節強直和患肢萎縮等。
二、確診
檢查皮膚上的典型水泡;水泡潰破後,檢查幼蟲。有時在典型丘疹形成前,患者可感覺到皮膚內的蟲體,但應與皮下寄生的裂頭蚴區別開來。依據X線平片可對死亡鈣化蟲體作出追溯性診斷。在病發的流行區,如發現患者下肢皮下組織有滑動而硬的長帶狀蟲體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若雌蟲自傷口伸出即為最可靠的確診依據。在洞孔排出的乳狀漿液內,或在鄰近組織、關節腔無菌積液中查見幼蟲即可確定診斷。在感染蟲體的早期,血內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有上升的趨勢。免疫學檢查有輔助診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