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偏癱一般治療
一、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主要是對症和支持療法。治療原則是增加腦血流灌注、防止病情進展及治療病因。
1.對症和支持治療
(1)支持治療:
首先要注意全身情況,穩定生命體征,防止高熱,支持血壓,糾正代謝紊亂,維持血糖於正常水平,改善血循環,必要時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擴容。
(2)腦水腫治療:
多在發病後24h明顯,有嚴重腦水腫或顱內壓增高者,可用甘露醇、地塞米鬆等脫水劑或利尿藥。
(3)止驚:
有嚴重驚厥發作者,應注射地西泮(安定)或苯巴比妥等藥物以控製驚厥,必要時繼續口服維持量以防驚厥複發。
(4)病因治療:
應盡一切可能尋找病因,並及早進行特異治療,以防止腦缺血的加重並預防以後的複發。
(5)其他對症治療:
有腦膜炎者,應及早用抗生素;有外傷性顱內血腫、腦瘤、腦血管畸形者,應請外科會診;代謝異常引起的腦血栓形成,應糾正代謝紊亂;有心髒、血液、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應采取相應措施。
2.抗凝劑的應用
要注意選擇適應證,不宜用於有出血傾向、顱內出血、血小板減少的患兒;主要是應用於血栓形成過程正在繼續發展的病例、有多發性血管梗死的病例以及有梗死複發的可能時。
(1)蝮蛇抗栓酶(清栓酶):
國內用蝮蛇抗栓酶(清栓酶)於治療腦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取得較好療效。
(2)其他的抗凝藥物:
其他的抗凝藥物有阿司匹林、肝素等,也宜慎用。
(3)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在小兒應用漸廣,可用於小兒缺血性腦梗死的早期(周水珍等,2001)。DeVeber(1999)認為,低分子量肝素較安全,應用方便,適用於小兒腦動脈梗死、夾層動脈瘤、凝血病、高凝狀態等,對於有腎功能障礙者慎用。注射肝素後,應取血檢測抗第X因子α的濃度,以保安全。
3.血管擴張藥的應用
尚有不同看法。因其療效不肯定,現多不主張在急性期應用,認為應在發病3周後,當腦血管自動調節功能恢複時,才慎重使用。血管擴張藥物可選用川芎嗪、丹參等活血化淤中藥,或用罌粟堿。據認為,用右旋糖酐作為擴容劑以稀釋血液,增加腦血流量可以減少後遺症。
4.保護腦功能
(1)鈣離子通道阻滯藥:
在急性偏癱起病12h內應用時,認為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保護腦細胞。常用藥為尼莫地平(Nimodipine);對於反複發生的交替性偏癱可選用氟桂利嗪。
(2)穀氨酸拮抗劑:
也可以減少缺血性腦損傷,如犬尿喹啉酸製劑(Kynurenate)。
(3)腦保護劑的藥物:
此外,還有多種稱為腦保護劑的藥物,認為可以減少腦組織損傷,例如清除自由基的維生素E、苯巴比妥、鈉絡酮、前列腺素、興奮性神經遞質受體阻斷劑、抑製性神經遞質促進劑、腦代謝抑製劑、氧化氮拮抗劑等,其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4)腦細胞活化劑:
此外,也有的作者推薦腦細胞活化劑,如二磷酸果糖、甲磺酸雙氫麥角毒堿(喜得鎮)、吡拉西坦(腦複康)等。
5.恢複期
小兒急性偏癱的恢複期,宜做按摩、理療、體療、運動功能鍛煉等康複治療,病情穩定即應開始,以盡量發揮代償潛力。癱瘓嚴重者,應每天做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功能鍛煉。可輔以針灸。應給以心理支持和行為治療,鼓勵患兒主動參加治療,注意生活技能的鍛煉。有失語者宜進行語言訓練。康複治療要保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特別需要的活動,以及對於以後學習和工作有影響的活動。在康複治療的過程中,病兒家長也應參加。對於有先天性、遺傳性病因的病兒應進行遺傳谘詢。
二、預後
預後決定於原發病的性質和程度、年齡、有無驚厥發作、癱瘓程度和治療開始的早晚等因素。以嚴重驚厥發作為起病表現的患兒預後較差,難以完全恢複正常,多數仍將有持續多年的癲癇發作,且難以用藥控製,癱瘓也不易恢複,多有智力發育落後和行為異常。嬰幼兒偏癱伴有失語者,語言障礙的恢複較快,持久性失語少見,但偏癱常常隻有部分性恢複,易遺有輕偏癱。一般說,運動的恢複主要在起病6個月以內開始,下肢活動恢複較早、較完全,而手的精細動作恢複較差。偏癱嚴重者,患肢以後可有萎縮,其發育明顯落後於對側的正常肢體。有的作者統計,在急性小兒偏癱存活的病例中,約有一半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狀,表現為運動、智力、行為等異常或癲癇發作。特發性腦閉塞性病變引起的小兒急性偏癱的預後較好,較易於恢複,但可有後遺的肌張力不全、不自主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