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一般治療
急性心包炎西醫治療
一、西醫治療
急性心包炎的治療包括對原發疾病的病因治療、解除心髒壓塞和對症治療。
患者必須住院觀察、臥床休息,胸痛時給予鎮靜藥、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必要時可使用嗎啡類藥物。
急性心包炎應根據不同病因選擇藥物治療。如風濕性心包炎應加強抗風濕治療,一般對腎上腺皮質激素反應較好。對結核性心包炎應盡早抗結核治療,一般采用三聯藥物,足量長療程,直至病情控製一年左右再停藥,避免因治療不徹底而複發。化膿性心包炎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反複心包穿刺排膿和心包腔內注入抗生素,療效不佳時及早行心包切開引流。非特異性心包炎,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能有效。
2.解除心包壓塞
急性心包壓塞時,心包穿刺抽液是解除壓迫症狀的有效措施。20世紀70年代以前,心包穿刺通常是盲目進行;現代有超聲心動圖定位,安全度大大提高,危及生命的並發症僅為0%~5%。心包穿刺前,可先做超聲心動圖檢查確定穿刺部位和方向。常用的穿刺部位是:‘
①左側第5肋間心濁音界內側約1~2cm處,針尖向內向後推進指向脊柱,穿刺時患者應取坐位;
②胸骨劍突與左肋緣相交的夾角處,針尖向上、略向後,緊貼胸骨後麵推進,穿刺時患者應取半臥位,此穿刺點不易損傷冠狀血管,引流通暢,且不經過胸腔,適合於少量心包積液,尤其是化膿性心包炎,可免遭汙染;
③左背部第7或第8肋間左肩胛線處,穿刺時患者取坐位,左臂應提高,針頭向前並略向內推進,當有大量心包積液壓迫肺部,而其他部位不能抽出液體時可采用此穿刺部位,如疑為化膿性心包炎時,應避免此處抽液,以防胸部感染。心包穿刺時,也可將穿刺針與絕緣可靠的心電圖機的胸導聯電極相連接進行監護,用針穿刺時同時觀察心電圖的變化,如觸及心室可見ST段抬高,偶見QS型室性期前收縮;觸及心房時,可見P-R段抬高及有倒置P波的房性期前收縮出現。心包穿刺應備有急救藥品、心髒除顫器及人工呼吸器械等,並注意無菌技術,穿刺部位用1%~2%普魯卡因浸潤麻醉,然後將針刺入,直至穿進有抵抗感的心包壁層繼而出現“落空感”為止;針頭推進應緩慢,如手感有心髒搏動,應將針頭稍向後退;抽液不能過快過猛;積液過稠時,可改為心包切開引流術。心包穿刺失敗或出現並發症的原因有:
①屬損傷性心包出血,血液進入心包腔的速度和抽吸一樣快;
②少量心包積液,即少於200ml,超聲提示僅在基底部,心髒前麵沒有液性暗區;
③包裹性積液;
④罕見的並發症是心髒壓塞緩解後,突然的心髒擴張和急性肺水腫,其機製可能是在心功能不全的基礎上,心髒壓塞解除後靜脈回流突然增加所致。
二、預後
急性心包炎的自然病程及預後取決於病因:病毒性心包炎、非特異性心包炎、心肌梗死後或心包切開術後綜合征通常是自限性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在2~6周消退;如心包炎並發於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係統性紅斑狼瘡、尿毒症等則預後嚴重;化膿性和結核性心包炎隨著抗生素或抗結核藥物療法及外科手術的進展,預後已大為改善,有的得以痊愈,部分患者遺留心肌損害或發展為縮窄性心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