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血管性壓迫綜合征一般治療
一、治療
凡診斷為十二指腸血管性壓迫綜合征者,應先采用非手術治療,特別在急性發作期給予靜脈補充營養、禁食、鼻胃管減壓和抗痙攣藥物。症狀緩解後,可進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逐步改為軟食,飯後即采取俯臥位或左側臥位,用上述方法治愈的報道日見增多。營養改善和體重增加使腹膜後間隙的脂肪沉積,或可使症狀有所改善。
上述治療失敗後,采用手術治療。手術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種:①遊離十二指腸懸韌帶;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③十二指腸複位術。
第一種方法收效甚微,僅適於十二指腸懸韌帶過短而造成十二指腸受壓的病例,但臨床上已很少應用。
第二種方法雖被廣泛采用,但效果常不能滿意。將橫結腸向上翻轉後切開橫結腸係膜,就可暴露出膨大的十二指腸第三部,取距離十二指腸空腸曲約10~15cm的一段空腸與之作側側吻合。最後,將橫結腸係膜的切口邊緣縫到十二指腸壁上,以防十二指腸空腸的吻合口回縮而形成內疝。
不宜采用胃空腸吻合術,因不能有效地解除十二指腸淤滯。
近年來推廣十二指腸複位術,尤多應用於兒童患者。手術方法是遊離右半結腸和整個“C”型十二指腸袢,包括腹膜後的第三、四部,直達腸係膜血管的壓迫處,並鬆解十二指腸懸韌帶,再將十二指腸和空腸在腸係膜血管後方使安置在腹中線的右側。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切開腸壁,而僅將近側小腸和結腸回複到在胚胎期尚未轉位前的位置。遊離十二指腸時需切斷血管,注意十二指腸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