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靜脈曲張一般治療
一、治療
1.外科治療 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的治療多選擇外科手術,單純曲張靜脈結紮術再出血率達57%,胃十二指腸切除術約40%可發生再出血,最有效的外科手術是門體分流術,降低了門靜脈高壓,再出血率為10%。對於合並出血的病例,因為有肝硬化等基礎病,出血後多病情重篤或陷入休克。若行外科手術止血,術後發生肝性腦病引起死亡者多。因此,手術適宜者的選擇應慎重。不能耐受手術者可選用其他治療方法,待初次止血後再擇期手術。
2.內鏡治療 內鏡的曲張靜脈治療有靜脈曲張硬化治療和套紮治療,硬化治療是已經確立的方法,其優點是內鏡檢查當時就可以行硬化治療,這是廣泛普及的技術。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的硬化治療1982年由Sauerbruch等最早報道,此後報道逐漸增多,最常使用的硬化劑為乙氧硬化醇(aethoxyskerol,AS)和乙醇胺油酸酯(ethanolamine oleate,EO),注射量可多達20~30ml,藥物的副作用及並發症少,有一定療效。但是對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硬化治療後得到遠期止血效果者約占1/3,總體療效不佳。原因是十二指腸靜脈曲張和孤立性胃靜脈曲張一樣,存在有量大且流速快的分流,加上十二指腸解剖學特點,靜脈曲張多發生在十二指腸降部,難以應用氣囊壓迫止血及阻斷血流,即使選擇內鏡治療,往往內鏡操作困難。有硬化治療後出血加重的報道,由於十二指腸壁薄,操作手法困難,也有穿刺引起穿孔者。
近年有使用組織黏合劑(histoacryl)止血成功的報道,組織黏合劑是一種快速固化製劑,當靜脈注射與血液接觸後即刻發生聚合反應,致使局部硬化。已有報道血管內注入後遠處其他髒器出現栓塞症狀者。由於組織黏合劑是快速固化物質,為防止其固化過快引起操作困難,可將油性造影劑碘化油(lipiodol)與組織黏合劑以0.5∶1或1∶l的比率稀釋,但組織黏合劑與血液接觸後固化時間與組織黏合劑稀釋程度成正相關,即濃度配置越低,固化時間越長,進入體循環的幾率越高,發生異位栓塞的幾率越大。因此,近來主張使用不稀釋的組織黏合劑的學者越來越多。
內鏡硬化治療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是相當成熟的治療方法,但對十二指腸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有一定的限製,目前還難說是一種侵襲性小、可信賴的止血方法。
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內鏡套紮治療手法簡單,臨時止血效果好,即使內鏡操作不是很熟練者也可實施,是一緊急止血的好方法。但是,內鏡的靜脈曲張套紮術僅為曲張靜脈的局部療法,對深層曲張靜脈及交通支無作用,複發出血者多。可作為緊急止血的方法,應該待全身狀態改善後追加其他治療方法。
3.經導管治療 經皮經肝的門靜脈栓塞術、氣囊下逆行經靜脈的栓塞術和經回腸靜脈的栓塞術的報道逐漸增加,選擇上述治療的理由是由於患者全身狀況太差,多不能耐受全麻下外科手術;或內鏡治療由於大量出血,視野不清晰,硬化治療有困難,加之顧慮硬化劑引起腎功能的損害。不管選用哪種栓塞治療方法,導管的前端應進入胰十二指腸靜脈等責任血管。注入99%乙醇或使用不鏽鋼絲圈使靜脈曲張內形成血栓以控製出血。栓塞治療是低侵襲性治療,與內鏡治療相比不僅起到靜脈曲張的局部治療效果,還能阻斷曲張靜脈的血流,為一種好的治療方法。但是該治療後導致門靜脈壓升高,靜脈曲張再開通的病例和側支循環形成引起再出血的病例也見有報道,術後宜慎重觀察病程經過。
二、預後
止血成功的病例預後較好,作為急救處理,內鏡治療、栓塞治療、外科手術的搶救成功率分別約為70%、80%、70%。內鏡的曲張靜脈硬化治療合並回結腸靜脈的栓塞術和內鏡套紮治療合並回結腸靜脈的栓塞術也取得較好的療效,但與上述治療方法相比較,療效差異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