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合性脊髓損傷一般治療
閉合性脊髓損傷西醫治療
一、西醫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顱骨牽引:適用於頸椎骨折、脫位或上胸段骨折、脫位的早期治療,術中亦常需施行。常用Crutchfield牽引鉗和Gardner-Wells牽引弓(兩端為可旋入兩側骨板的螺釘,較為方便,不易滑脫)。開始的牽引重量為每個椎體1kg左右,每10分鍾增加2kg,最多不超過20kg。經X線片證實複位後,若不需一步手術治療,則以5~8kg維持1~2個月,待纖維愈合後改用其他支具製動,如項圈、頸胸支架,時間約3個月。
(2)頸胸支架(又稱顱背心):特別適用於頸段不全損傷者,可使其早期下地活動,也用於頸椎融合術後外同定。國外廣泛應用此法。
(3)手法整複:適用於胸椎骨折和脫位。前後脫位者,取俯臥位,兩下肢各由一人牽引並逐漸抬高,使脊柱後伸,然後按壓背部使之複位,隨後翻身仰臥,局部墊枕呈過伸拉。如伴有側方脫位,取側臥位(上位椎體移向的一側在下),下方墊枕,由兩人各牽一下肢向上方彎曲脊柱,術者按壓下位脊椎,複位後改為俯臥,按前述方法整複前後脫位,最後仰臥保持過伸位。
(4)姿勢複位:適用於胸腰段脫位,英國著名脊髓損傷專家Cuttmann倡用此法。病人取仰臥位,背部骨折處墊以軟枕,使脊柱呈過伸姿勢,並逐步墊高,增加過伸,達到複位。一般需2個月才能使複位穩定,在此期間要定時翻身並維持過伸位。
上述(3)、(4)法不適用於椎板和棘突骨折。
2.藥物治療
(1) 甲潑尼龍(甲基強的鬆龍):
主要作用是抑製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可以穩定溶酶體膜,提高神經元及其軸突對繼發損傷的耐受,減輕水腫,以防止繼發性脊髓損害,為手術治療爭奪時間。1990年美國第二次全國急性脊髓損傷研究(NASCISⅡ)確認:早期大劑量應用 甲潑尼龍是治療人類急性脊髓損傷的有效方法。損傷後8h內開始應用,首劑30mg/kg,繼之5.4mg/(kg·h)×23h。而最近NASCISⅢ的研究顯示在創傷發生後3h內給藥的效果會有明顯的提高。但大劑量激素的應用必須密切注意應激性潰瘍等並發症的發生。21-氧基類固醇作為一種新型的製劑,其抑製脂質過氧化反應的能力強於 甲潑尼龍,而不易引起激素所具有的副作用,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良好效果,已被列入第三次美國急性脊髓損傷研究(NASCISⅢ)計劃。
(2)甘露醇、呋塞米(速尿)等脫水藥物可減輕脊髓水腫,宜早期使用。
(3) 神經節苷脂(GM-1):
為神經節苷脂類(Ganglioside,Gg),Gg是組織細胞膜上含糖鞘脂的唾液酸。 神經節苷脂(GM-1)在哺乳類中樞神經係統的細胞膜上含量很高,特別是髓鞘、突觸、突觸間隙,能為受損脊髓(特別是軸突)提供修複的原料。在動物實驗中具有激活Na -K -ATP酶、腺苷酸環化酶、磷酸化酶的活性,防止神經組織因缺血損傷造成的細胞水腫,提高神經細胞在缺氧狀態下的存活率,並有促進神經細胞軸突、樹突發芽再生的作用。Ceisler 1992年總結認為脊髓損傷後應用 神經節苷脂(GM-1)治療組的Frankel評分平均提高2~3級,聯合運用小劑量 甲潑尼龍和 神經節苷脂(GM-1)效果比單用好。但關於 神經節苷脂(GM-1)的應用時機,給藥時間,與MP的最佳配伍劑量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4)其他:
尚有眾多的藥物諸如興奮性氨基酸拮抗藥、阿片肽受體拮抗藥、自由基清除劑等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並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3.高壓氧和局部低溫療法
高壓氧療法可以提高血氧分壓,改善脊髓缺血狀況。局部低溫可降低損傷部位的代謝,減少耗氧,可采用開放或閉合式,硬膜外或硬膜下冷卻液灌洗,溫度5~15℃。
4.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為保全患者的生命、改善神經功能的障礙。手術通常作減壓、清除異物及血腫,應防止感染及腦脊液漏。對於脊髓損傷後癱瘓的治療有肋間神經移植、大網膜移植、脊髓組織移植等,但這些還處於研究中,尚未應用於臨床。
二、預後:
1927年,Cushing總結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認為有80%的病人將在傷後第1周內死亡,而急性外傷後的生存者將由於其並發症而於2年內死亡,這些並發症包括泌尿道感染、腎功能衰竭及膿毒血症等。20世紀中期,隨著抗生素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積累了治療大量脊髓外傷的經驗,使急性脊髓損傷後長期生存狀況有了進步。目前,損傷後研究的焦點已經是如何恢複生活自理、返回工作崗位及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