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一般治療
一、治療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一般采用手術、藥物的綜合療法,即改善全身情況,控製感染與手術處理。由於重病長期臥床,尤其在血源性急性發作後,極需改善全身情況。除用抗菌約物控製感染外,應增進營養,必要時輸血,手術引流及其他治療。
藥物應用宜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采用有效的抗菌藥物。
如有急性複發,宜先按急性骨髓炎處理,加強支持療法與抗菌藥物的應用,必要時切開引流,使急性炎症得以控製。
無明顯死骨,症狀隻偶然發作,而局部無膿腫或竇道者,宜用藥物治療及熱敷理療,全身休息,一般一、二周後症狀可消失,無需手術。
如有死骨、竇道及空洞、異物等,則除藥物治療外,應手術根治。手術應在全身及局部情況好轉,死骨分離,包殼已形成,有足夠的新骨,可支持肢體重力時進行。手術原則是徹底清除病灶,包括死骨、異物、竇道、感染肉芽組織、疤痕等,術後適當引流,才能完全治愈骨髓炎。骨髓炎手術一般滲血多,要求盡量在止血帶下進行,作好輸血準備。
1、病灶清除開放引流法 在過去,常用奧爾(orr)氏開放手術法,目的在清除病灶,消除死腔,充分引流,以利愈合。即徹底去除竇道、疤痕組織、死骨、異物,亂除死腔中的肉芽組織,切除不健康的骨質及空腔邊緣,使之呈碟形。但應注意不可去除過多骨質,以免發生骨折。並注意少剝離骨周圍軟組織如骨膜等,以免進一步影響循環妨礙愈合,傷口不予縫合,用油紗布填充,外用石膏固定。2周後更換敷料,以後每4~6周更換一次,直至愈至。此法有一定缺點即傷口長期不愈需多次換石膏,臭味較大,鄰近關節被固定過久,引起僵硬,肌肉萎縮,疤痕也較大。在小部分病人,如軟組織缺損過大,或不能縫合皮膚時,仍有使用價值。
2、清除病灶、滴注引流法 1956年以來我院采用的改進的方法,在徹底清除病灶,死腔碟形化後,洗淨傷口,隻定點縫合皮膚,不分層縫合。傷口內放兩根細導尿管或塑料管,術後其中一根用生理鹽水滴注引流,每1000毫升生理鹽水內加青黴素80萬單位,一日約2000毫升,另一根作負壓吸引。當患者體溫降至正常後一周左右。由於傷口有充分滴注衝洗引流,感染容易控製,骨腔凝血機化,而後骨化。大多數病人傷口在一月內得到愈合。少數術後傷口不愈或複發的病人,大多是由於清除病灶不徹底引起的。再次手術徹底清除病灶和滴注引流後可獲成功。術後傷口縫合不可過緊,必須保持不斷滴入,同時又能流出,以免引流不暢。滴注引流法的缺點是容易沾濕被褥,因此要防止潮濕,以免病人受涼,一般采用多量敷料吸水,塑料布和護架保護被褥。如用兩根細導尿管,一根滴入液體,另一根用負壓吸出(如胃腸減壓器),可減輕上述情況。
3、消滅死腔的手術 股骨、脛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在病灶清除術後如死腔很大,可用帶蒂肌瓣充填死腔。勿損傷該肌瓣的血管神經,肌瓣不宜太大,避免蒂部扭轉。
4、病骨切除 有些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上端或中分、髂骨等。可考慮采用手術切除病變部分。
5、截肢 在感染不能控製,患肢功能完全喪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時,經慎重考慮後,方可采用。
火器傷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處理,要徹底清除病灶,用滴注引流法根治。
慢性骨髓炎辨證論治
一、中醫治療
板藍根作為傳統清熱解毒之良藥,具有良好的清熱、涼血、抗菌、抗病毒功效。近年來研究證實,板藍根內含有多種抗病毒、抗菌物質,對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及腦膜炎雙球菌等有較強的抑製和殺滅作用。因此,在治療和預防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結膜炎等疾病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