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一般治療
一、腸炎西醫治療
病毒性腸炎一般不需病原治療,可自愈。腸毒素性細菌性腸炎一般也不應用抗菌藥。侵襲性細菌性腸炎,最好根據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患細菌性痢疾時,因痢疾杆菌對常用抗菌藥廣泛耐藥,一般可選用複方磺胺甲基異唑(複方新諾明)、吡呱酸、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空腸彎曲菌腸炎可用紅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治療。耶爾森氏小腸結腸炎杆菌腸炎一般應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複方磺胺甲基異唑、四環素、氯黴素等。沙門氏菌腸炎輕型病人可不用抗菌藥,重型病人可用氯黴素或複方磺胺甲基異唑。侵襲性大腸杆菌性腸炎用新黴素、粘菌素和慶大黴素等治療,可獲良好效果。阿米巴痢疾、雅爾氏鞭毛蟲和滴蟲引起的腸炎,可用甲硝噠唑(滅滴靈)治療。血吸蟲病可用吡喹酮治療。白色念珠菌腸炎以製黴菌素口服,療效較好。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者,則需應用二性黴素B治療。
常用方法
補充液體及糾正電解質和酸中毒
輕度脫水而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減少腸道蠕動和分泌性藥物
可小量應用阿托品、顛茄、普魯本辛以減輕腸道蠕動,可止痛及止瀉。也可應用氯丙嗪,有鎮靜作用,並可抑製腸毒素引起的腸粘膜過度分泌,使大便次數及便量減少。
具體方法
1、禁食1-2天,進行補液、消炎、糾正酸中毒。可采用方法有: ①葡萄糖鹽水30毫升/千克體重,5%碳酸氫鈉2毫升/千克體重,靜脈滴注。
②硫酸卡那黴素3-5萬單位/千克體重、地塞米鬆2-4毫克/千克體重、肌肉注射,2次/日,連續3-5日。
③慶大黴素1萬單位/千克體重,地塞米鬆2-4萬單位/千克體重,肌肉注射,2次/日。
2、有出血症狀的可肌肉注射止血敏15-20毫克/千克體重,2次/日。或Vk3 0.2-0.3毫克、Vk1 毫克/千克體重,肌肉注射,2次/日。
3、止吐可用胃複安,1-2毫克/千克體重,肌肉注射,2次/日。
4、寄生蟲性腸炎時,除上述療法外,應給予驅蟲藥治療。
常見腸炎藥品
整腸生(口服地衣芽孢杆菌膠囊)
【適 應 症】本品主要用於細菌或真菌引起的急、慢性腸炎、腹瀉。也可用於其它原因(如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的防治。
腸炎寧糖漿
【適 應 症】清熱利濕、行氣。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腹瀉,細菌性痢疾,小兒消化不良。
腸炎寧片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行氣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腹瀉細菌性痢疾小兒消化不良
腸炎辨證論治
二、腸炎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十二指腸炎屬於“胃脘痛”範疇,本病多由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情誌不暢、肝鬱氣滯或脾胃虛弱、中氣不運所致。病位在胃脘,與肝脾關係密切,早期多為實證,其病在脾胃。分型如下:
①寒邪犯胃證
症狀見胃痛暴作,疼痛如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熱痛減,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弦緊。治則為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方選良附丸加減(高良薑10g、香附10g)。
②宿食停滯證
症狀見胃脘脹痛拒按,噯氣或矢氣則舒,噯腐吞酸,進食加重,不思飲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後痛減,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膩,脈滑等。治則為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方選保和丸加減(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陳皮10g、萊菔子30g、連翹15g、麥芽10g)。
③肝胃氣滯證
症狀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脅,每因情誌不遂而加重,噯氣頻頻,善太息,舌苔薄白,脈象多弦。治則為舒肝理氣、和中止痛。方選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藥15g、枳殼10g、陳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因肝鬱蘊熱,火熱犯胃引起的肝胃鬱熱證,症狀見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嘈雜泛酸,口幹口苦,渴喜冷飲,脈弦滑數。治則為舒肝泄熱、和胃止痛。方選化肝煎(青皮10g、陳皮12g、芍藥l0g、丹皮l0g、澤瀉10g、貝母15g)。
④因濕熱內蘊
阻滯中焦引起的濕熱中阻證:症狀見胃脘疼痛,脹滿嘈雜,泛酸,口幹而苦,口渴不欲飲,尿黃便秘,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則為清化濕熱、理氣和胃。方選黃連溫膽湯(黃連6g、半夏10g、茯苓10g、陳皮12g、竹茹10g、蒲公英30g、甘草6g)。
⑤瘀血阻絡證
症狀見胃脘疼痛,痛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麵色晦暗無華,唇暗,有嘔血、便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選失笑散合丹參飲(蒲黃9g、五靈脂9g、丹參10g、檀香10g、砂仁6g)。
⑥脾胃虛寒證
症狀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得食痛減,泛吐清水,神疲乏力,麵色不華,四肢不溫,納食減少,大便溏薄,舌質淡白或淡胖,脈沉細或細弱。治則為溫陽健脾益氣。方選黃芪建中湯(黃芩15g、桂枝10g、芍藥12g、炙甘草10g、生薑3片、飴糖30g、大棗5枚)。
⑦因肝鬱化火
灼傷胃陰引起的胃陰不足證:症狀見胃痛隱隱或灼痛,嘈雜似饑,饑不欲食,口幹唇燥而不欲飲,舌紅少津,脈細數或弦細。治則為養陰益胃。方選養胃湯(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生扁豆15g、桑葉10g、甘草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