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一般治療
一、巴雷特食管西醫治療
1、藥物治療
(1)質子泵抑製劑(PPIs):
為內科治療首選藥物,劑量宜較大,如洛賽克20~40mg,每天2次口服,症狀控製後以小劑量維持治療,療程半年以上。有證據表明,PPIs長期治療後可縮短Barrett黏膜長度,部分病例BE黏膜上有鱗狀上皮覆蓋,提示PPIs能使BE部分逆轉,但很難達到完全逆轉。PPIs治療還可使BE中腸化生及異型增生消退,表明PPIs可阻止BE病情發展,增加鱗狀上皮逆轉的機會,減少惡性變的危險。
(2)促動力藥(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
此類藥物能減少胃食管反流,控製症狀,但療程較長。如多潘立酮10~20mg,每天3~4次,常與PPIs同時應用,以增加療效。
(3)其他:
如硫糖鋁、思密達等黏膜保護劑亦有一定療效,可改善症狀,與PPIs合用效果更佳。
內鏡治療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內鏡下消融治療(endoSCopic ablation therapies,EATs)已應用於臨床。EATs可分為熱消融、化學消融和機械消融三大類。熱消融又包括多極電凝術(MPEC)、氬光凝固法(APC)和激光(KTP、YAG等)。化學消融主要指光動力學治療(PDT),其基本原理為先將光敏劑如血紫質等靜脈注射使其定位於食管的化生或異型增生或腺癌上皮,通過非熱力的光化學反應而致局部組織壞死。本方法的缺點是可引起皮膚光過敏反應。最近有報道應用特異性強的無皮膚光敏的5-氨基乙酰丙酸(ALA)治療伴有異型增生或黏膜內癌的病例,可使不典型增生100%消失,黏膜內癌治愈率為72%,平均隨訪9個月。機械消融則在內鏡下運用萃吸、切除等方法。EATs加PPIs抑酸治療是目前治療BE及BE伴異型增生的有效方法,使BE上皮消失或逆轉為鱗狀上皮,療效可達70%~100%,並發症發生率較低。但EATs使用時間不長,病例數不多,隨訪時間較短,其療效還需時間檢驗,而且對化生上皮逆轉後能否降低腺癌發生率尚待進一步評價。有明顯食管狹窄者可進行食管探條或球囊擴張術,但其療效較短暫,可能需多次擴張。
手術治療手術適應證為:
(1)BE伴嚴重的症狀性反流,內科治療無效者。
(2)食管狹窄經擴張治療無效者。
(3)難治性潰瘍。
(4)重度異型增生或癌變者。
手術方式有多種,一般選擇Nissen胃底折疊術,對重度異型增生或癌變者宜作食管切除術。對於抗反流手術的治療效果目前尚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抗反流手術能夠緩解反流症狀,使潰瘍愈合和改善狹窄,但不能逆轉BE上皮,更不能逆轉異型增生進展為腺癌。但另有學者報道,經腹或腹腔鏡下抗反流手術不僅可緩解症狀,而且可穩定柱狀上皮覆蓋範圍,控製異型增生的發展,甚至可使異型柱狀上皮逆轉為鱗狀上皮,降低BE癌變的危險。看來抗反流手術的療效還有待大量臨床研究進一步評價。
2、預後
Barrett食管癌的預後較差,其主要原因是診斷時已屬晚期,多數伴有淋巴結和局部轉移。總體的5年生存率為21%~55%,淋巴結陰性組的5年生存率為91%,明顯高於其他組。Barrett食管癌的臨床分期和腫瘤大小是影響遠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我們分析了51例Barrett食管癌的生存情況,Ⅱ期腫瘤及腫瘤直徑<6cm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25%和21%,而Ⅲ期和Ⅳ期及腫瘤直徑>6cm者的分別為4.5%和0。預後與腫瘤的分化程度和外侵情況有關,而與腫瘤部位、患者年齡、性別以及手術方式無關。Richter指出,BE患者確診時平均年齡55歲,食管腺癌確診時平均年齡至少要晚10歲,而因衰老伴隨的心、肺疾病等不宜手術者約25%,且手術能否消除BE或防止腺癌的發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巴雷特食管辨證論治
二、巴雷特食管中醫治療
1、驗方:
冬淩草片(市售),本為呼吸道抗感染新藥,可是,河南醫學院應用於治療食管癌取得較好療效。用法:5片/每次。每日3次口服。共治療中、晚期食管癌36例,顯效2例,有效11例,失訪6例,有效率為36.1%。
2、偏方:
①藤梨根30g、百屈菜10g、半枝蓮10g加水熬至深紅,去渣濃縮製成糖漿,每日2次,每次10ml口服。
②螟蚣4g、全蠍2g、蠐螬4g烘幹共研細末,將藥粉與兩個雞蛋調勻,文火蒸熱後,1次服完,每日1次。
下麵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谘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