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痛經一般治療
一、治療
1.一般治療
首先,對痛經病人進行必要的解釋工作,尤其對青春期少女更為重要。講解有關的基礎生理知識,闡明“月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幫助病人打消顧慮,樹立信心。痛經時可以臥床休息或熱敷下腹部。注意經期衛生。還可服用一般非特異性止痛藥,如:水楊酸鹽類,有退熱止痛之功效。
2.口服避孕藥
適用於需要采取避孕措施的痛經病人。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量研究觀察證實,口服避孕藥可以有效治療原發性痛經,使50%的病人疼痛完全緩解,40%明顯減輕。口服避孕藥可以抑製內膜生長,降低血中前列腺素、加壓素及縮宮素(催產素)水平,抑製子宮活動。
原發性痛經婦女,子宮活動增強部分是由於卵巢激素失衡,可能是黃體期及月經前期雌激素水平升高所致,雌激素可以刺激PGF2a和血管加壓素的合成、釋放。口服避孕藥可能通過改變卵巢激素的失衡狀態,抑製子宮活動。曾經認為,孕激素的活性是治療痛經的重要因素。但近年的研究證實,各種雌-孕激素複合的避孕藥,均可以減少痛經發生,減輕痛經程度,效果無顯著差異。
3.前列腺素合成酶抑製劑
對於不需要尋求避孕措施或對口服避孕藥效果不好的原發性痛經患者,可以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它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製劑,通過阻斷環氧化酶通路,抑製PG合成,使子宮張力和收縮性下降,達到治療痛經的效果。由於效果好(有效率60%~90%),服用簡單經期用藥2~3天,副作用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廣泛用於治療原發性痛經。NSAID不僅可以減輕疼痛,還可以減輕相關的症狀;如惡心、嘔吐、頭痛、腹瀉等。副作用一般很輕,不常見,一般都能耐受。以胃腸道和中樞神經係統症狀為主,如消化不良、惡心、厭食、燒心、腹瀉、便秘、頭痛、頭暈、煩躁、嗜睡;較為嚴重的副作用有:皮膚反應、支氣管痙攣、暫時性腎功能損害等,十分少見。
一般於月經來潮、疼痛出現後開始服藥,連服2~3天,因為前列腺素在經期的初48h釋放最多,連續服藥的目的,是為了糾正月經血中PG過度合成和釋放的生化失調。如果不是在前48h連續給藥,而是痛時臨時間斷給藥,難以控製疼痛。經前預防用藥與經後開始用藥,效果相似。如果開始服藥後初幾小時內仍有一定程度的疼痛,說明下個周期服藥的首劑量要加倍,但維持量不變。
4.鈣離子通道阻滯藥
實驗證明,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可以明顯抑製縮宮素(催產素)引起的子宮收縮本品毒性小,副作用少,安全有效。國內小樣本開放性臨床試用於經前預先服用(5~10mg,3次/d,3~7天)或疼痛時用10mg舌下含服,多數取得好效果。其副作用為頭痛、心悸等,並應注意血壓。
5.脊柱推拿術可使痛經減輕,且血中PGF2a的代謝產物濃度下降,是治療痛經的一個安全有效的非藥物手段。推拿手法是病人側臥,下麵的腿伸直,上麵的腿屈曲,在胸10和腰5~骶之間,及骶髂關節處,反複快速的按摩。
6.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
可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有副作用,或不願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研究表明,這種用高頻電刺激的方法,可以使42.4%的病人獲得滿意的止痛效果,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並且,如TENS加用少量布洛芬,效果可提高到71%。操作方法:一台TENS儀,加上可重複使用的電極。兩個陰極分放在臍旁4cm,此區相當於雙側胸10~11皮區,陽極放置恥骨弓上方正中區域(胸12皮區水平)。這三個電極刺激胸10~12皮區的感覺神經,它們與子宮的感覺神經是相同的神經根,電刺激100次/s,刺激強度40~50mA,脈衝為100微秒寬,病人自行調節幅度,以達到一種舒服、麻刺的感覺為宜(或使腹痛緩解滿意的程度)。研究證實,TENS可以迅速緩解疼痛,但不改變子宮活動及宮腔內壓力。有關作用機製,推想有2種可能:
(1)大麵積連續刺激皮區內的感覺神經纖維,使後角神經細胞處於飽和狀態,自此阻斷疼痛信息的傳導。
(2)TENS也誘導這些神經細胞釋放內啡肽,緩解疼痛。
7.手術治療
過去對藥物等方法治療無效的頑固性痛經患者,選用骶前神經節切除術,效果良好,但手術有一定的並發症。近年來隨著內鏡檢查技術的發展,對上述患者采用腹腔鏡和宮腔鏡檢查,約20%無器質性疾病存在,與此同時行子宮神經部分切除術。Sundell(1990)報道70%病例明顯有效,20%無改變,10%加重。痛經程度可減輕33%。術後仍有60%需用NSAID。操作時應注意止血及勿傷及輸尿管。可作為二線治療。無生育要求者最後可選擇子宮切除術。
原發性痛經辨證論治
二、中醫偏方
(1)氣滯血淤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坐臥不寧,月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血塊排出後痛減,平時煩躁易怒,胸脅乳房作脹,舌質紫黯或舌邊有淤斑淤點,脈弦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淤止痛。
方藥:枳殼、元胡、烏藥、製香附、當歸、川芎、紅花、丹皮、炒五靈脂各,O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藥:調經姐妹丸。
(2)寒凝血淤
經前經期小腹冷痛或絞痛,得熱痛減,拒按,經量少,色紫黯,有血塊,塊下痛減,畏寒肢冷,舌質紫黯或有淤斑淤點、苔白滑,脈沉弦或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方藥:炒小茴香、幹薑、肉桂、川芎、生蒲黃(包)、五靈脂、元胡、製沒藥各10克,當歸、赤芍各15克。
中成藥;痛經丸。
(3)濕熱淤結
經前經期小腹灼痛而脹,拒按,或伴腰骶部脹墜疼痛,或平時小腹脹痛,經來加劇,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平時低熱起伏,帶下量多,黃稠,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除濕,祛淤止痛。
方藥:丹皮、黃柏、川芎、桃仁、紅花、製香附、元胡各10克,生地、赤芍、莪術、敗醬草、生苡仁各15克。
中成藥:愈帶丸。
(4)胞宮虛寒
經行小腹冷痛,連及腰骶,喜溫喜按,經量少,質稀,色淡黯,腰膝酸冷,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暖宮,調經止痛。
方藥:吳萸、桂枝、製附片、炒小茴香、川芎、阿膠(烊化)、炙甘草各10克,當歸、赤藥、丹皮、麥冬各15克,艾葉6克。
中成藥:參茸鹿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