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眼內炎一般治療
化膿性眼內炎西醫治療
一、治療:
化膿性眼內炎能迅速而嚴重地破壞眼組織、損害視功能,如不及時有效地控製炎症,將會造成視力喪失和眼球萎縮的嚴重後果;若能及早控製可望保留部分視功能。因此,一旦懷疑為眼內炎,即應積極治療。眼內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必要時的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
除了局部應用擴瞳劑如1%阿托品外,主要是選用有效的抗生素。
1)抗生素的選擇:
由於病原菌的檢查需待時日且陽性率較低,因此在明確病原菌之前,可根據上述的病原診斷內容初步選擇抗生素。若為初次治療,一般選用對革蘭陽性球菌較敏感的廣譜抗生素,如林可黴素、先鋒黴素、萬古黴素等。若疑為真菌感染,則可選用兩性黴素B和達扶康。當病原菌明確後,再根據藥敏試驗進行調整。
2)給藥途徑的選擇:
①全身用藥。由於血-眼屏障,許多藥物不能進入眼內。雖然炎症使血-眼屏障受到破壞,但進入玻璃體腔內的藥物也難以達到有效的治療濃度。因此全身用藥治療眼內炎作用可能有限,但可用於防止炎症向眼外發展,在治療內源性眼內炎控製全身感染方麵有著重要意義。因此,現仍常用靜脈滴注抗生素。為了減輕炎症對眼組織的損害,往往同時給予皮質激素。
②球結膜下或眼球旁注射時絕大部分抗生素難以滲入玻璃體腔內,即使球旁注入較大劑量,也僅少數可進入前房達到治療濃度,且維持時間短,需每天多次注射。因此這一給藥途徑主要用於治療眼前段的炎症,特別適合濾過泡或角鞏膜傷口有感染者,不宜作為眼內炎的首選給藥途徑。
③藥液滴眼。不少抗生素能很好透過角膜進入前房,其在前房的濃度較球結膜下注射更高,但維持時間短,需頻繁點藥,而且難以滲入玻璃體內,故局部滴眼也以治療眼前段的感染為主。
④玻璃體腔內注射。將有效劑量的抗生素直接注入玻璃體腔內,是目前治療眼內炎最常用及有效的給藥方式。
2.手術治療:
玻璃體腔穿刺注藥術:玻璃體腔內注射抗生素首先見於Sallmann的實驗研究。他將青黴素注入眼內成功地治愈了實驗性葡萄球菌性眼內炎。之後,對許多抗生素在眼內的治療濃度及其對眼組織的毒、副作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已確定了能安全注入玻璃體腔的抗生素不下30種,但常用的僅是少數幾種:
每次玻璃體腔內注藥劑量(配製成0.2ml溶液):抗細菌慶大黴素200μg;萬古黴素1mg;克林黴素450μg;頭孢他定2.5mg;阿米卡星400μg;妥布黴素0.5~1mg;抗真菌兩性黴素5~10μg;達扶康100~150μg;激素地塞米鬆350~400μg。
注意事項:
①刺入眼內時,針頭應朝向眼球中心;抽吸及注藥過程中針頭要固定,避免移動而損傷晶狀體或視網膜。
②注入眼內的藥物及劑量應嚴格控製,以免造成眼內組織的嚴重損害。若需兩種藥物,最好分開注入。
③抽取玻璃體如不順暢,係針頭被膿液或纖維物堵塞,不能強行抽吸,更忌針頭在玻璃體腔內搗動,可改用較粗的針頭抽吸,但注藥時仍用細針頭。
④玻璃體切割術後行玻璃體腔內注藥者,藥物的劑量應酌減,這是因為玻璃體切除後注入的藥液很快彌散至視網膜表麵可能對視網膜有毒性。
二、預後:
1.術後或外傷後眼內炎的預後與病原體的毒力有密切的關係。蠟樣芽孢杆菌、銅綠假單胞菌、鏈球菌等所致的眼內炎預後較差,而表皮葡萄球菌、痤瘡短棒杆菌所致的眼內炎預後通常較好。
2.患者的視力預後與治療是否及時、正確有密切的關係。早期迅速有效的藥物治療及聯合玻璃體切割術,已使一些以往認為視力無希望恢複者恢複了一定的視力。表皮葡萄球菌雖然毒力低,但如果不給予有效治療,也可導致視力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