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上頜竇炎一般治療
慢性上頜竇炎西醫治療
一】上頜竇穿刺衝洗術
(Antro-puncture and irrigation) 上頜竇穿刺衝洗,既可用於診斷,又可用於治療。 早在1887年由Mikulicz創用。
1、適應症
①有膿鼻涕史,X線鼻竇攝片顯示上頜竇區混濁者。②對亞急性和慢性上頜竇炎,可衝洗排出蓄膿,促進粘膜纖毛恢複功能,並通過穿刺針向竇腔內注入藥物,③通過穿刺造孔,插入各種視角的上頜竇內窺鏡,可進行活檢、攝象和錄象等。
2.禁忌症
①7歲以下兒童忌用,因竇腔未發育成熟,小兒不合作。②血友病、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應為禁忌。
3.操作方法
(1)經自然孔衝洗法
粘膜表麵麻醉,用彎尖的上頜竇衝洗管插入中鼻道,約達前後深度之一半,將尖端轉向外下方,再緩慢前拉,經過鉤竇前進入自然開孔。該孔直徑為5~7cm,長8~10mm,插入後用鹽水衝洗。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和篩泡、鉤突肥大者,難以用該法衝洗。
(2)經中鼻道上頜竇內壁膜部穿刺衝洗
依前法將上頜竇衝洗管尖端朝向下鼻甲上緣的外側壁,觸之有柔軟感,然後刺入竇腔內進行衝洗。此法優點是不損傷鼻淚管,不損傷齶大動脈分支,因而不會引起出血。該處造孔不易封閉。
(3)經下鼻道穿刺衝洗
行下鼻道前方粘膜麻醉,亦可用1%普魯卡因粘膜下浸潤麻醉。患者最好取坐位,術者一手固定患者頭部,一手持穿刺針,置針於下鼻道近下鼻甲附著處,距下鼻甲前端後方約1cm,以45°角朝眼外眥方向穿刺,當穿入竇腔時有突然無阻力感覺,如未穿透骨壁,可將穿刺點後移,可將穿刺點後移,或作旋轉鑽進。穿入竇腔後,抽出針芯,令患者低頭,雙手捧托彎盤,肘部抬高以防衝洗液流入袖內。接上針筒,試抽,如能抽出空氣或膿液,表示已刺入竇腔內,可注鹽水衝洗。此時患者需張口呼吸。此時患者需張口呼吸,至洗出液澄清為止。然後根據病情,排除餘液,注入適當抗生素液或甲硝唑液。衝洗完畢拔出穿刺針,用1%麻黃素棉片填塞於下鼻道內止血,10分鍾後取出。此法優點是成功率高,能確保針尖在上頜竇腔內。缺點是不能完全無痛,有損傷鼻淚管引起並發症之可能,對兒童不適用。
(4)經尖牙窩穿刺法
患者仰臥,消毒唇齦溝上方,注入含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5ml,深達骨膜。然後將上頜竇穿刺針在眶下緣1cm處刺入上頜竇內。穿刺成功後令患者坐起,進行衝洗。此法的優點是患者容易接受,適用於兒童患者,患者不會因精神緊張而發生昏厥。缺點是上頜竇前壁骨質較下鼻道側壁厚,穿刺需用較大力量,有時需用骨鑿。
(5)塑料管竇內留置衝洗
用較粗穿刺針穿透竇腔,用合適的細聚乙烯管或矽膠管長10~15cm,經針孔插入竇腔內,將其外端用膠布固定在上唇或鼻翼上。優點是免去多次穿刺的痛苦,可每日多次衝洗,縮短治療時間,並可根據需要隨時采取竇內分泌物行細胞學、細菌學研究。
4.衝洗用藥液
為提高療效,根據情況可在生理鹽水中加入下列各類藥物:
(1)血管收縮劑
可使粘膜血管收縮消腫,有利於通氣引流,其中以0.5%阿拉明(間羥胺)效果最好,繼發性血管擴張作用輕,而且對粘膜纖毛無抑製作用。
(2)抗生素
各種抗生素皆可使用。因病菌對各種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藥性,使用前需行分泌物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若無條件做藥敏試驗,可以加入高效廣譜抗生素。因慢性上頜竇炎,特別是牙源性者,多為厭氧菌感染,衝洗液中必須加甲硝唑和氯黴素方能達到治療目的。
(3)腎上腺皮質激素
選用水溶液為宜,如醋酸氫化可的鬆,不宜用酒精溶液,以免對粘膜有刺激作用。此類藥物可使粘膜消腫,並協助抗生素發揮消炎作用。
(4)酶類藥物
能使竇內粘稠膿質液化,有利於排出竇外。經驗證明,抗生素與酶類藥物合用並無禁忌。常用酶類藥有鏈球菌液酶500~5000U/ml,鏈球菌導酶1000U/ml,去氧核糖核酸酶50000~100000U/ml。
5.上頜竇穿刺術失誤
據國內資料,321例穿刺術失誤率為4.1%。①穿刺到上頜竇以外,如眶內、頰部軟組織、翼齶窩內、下鼻道粘膜下。②刺入上頜竇內側壁或外側壁的粘膜下。均因技術不熟練或用力太大所致。穿刺後需用空針抽吸,如抽不出空氣,應考慮刺失誤,不可勉強注水衝洗,以免引起並發症。
二】上頜竇造瘺術
(intranasal-antrostomy) 此法又名上頜竇開窗術,由Mikulitz於1886年創用。操作方法與經下鼻道上頜竇穿行刺衝洗術相似,不同之點是在下鼻道造一窗孔,以供隨時插入導管進行衝洗,並有竇內通氣,恢複纖毛輸送功能等優點。造瘺目的不是為了引流。通過該窗孔可以插入上頜竇內窺鏡觀察病變。
1、操作方法
首先在下鼻道行1%地卡因(含腎上腺素)表現麻醉,再在距下鼻甲2cm處的下鼻道外側壁行1%普魯卡因浸潤麻醉,然後用骨鑿在該處鑿一粘膜骨瓣,蒂在後方,將此粘膜骨瓣轉入竇內,以防窗孔封閉。必要時可用骨銼在上、下、前方將窗孔擴大,也可切除下鼻甲遮蓋窗孔的部分,以防阻塞窗孔。
2.治療失敗原因
同上頜竇穿刺衝洗術。
三】經唇齦溝下鼻道上頜竇造瘺術
(Transa-labial fold antrostomy) 該法由許煒昕創用於1965年。先行下鼻道及下鼻甲表麵麻醉,再對唇齦窩、鼻旁軟組織及尖牙窩行1%普魯卡因浸潤麻醉,於牙齒和頰部之間填塞一塊紗布以吸收滲血。在牙齦遊離緣上方5~6mm處,自第一尖牙至中線做一水平切口,切開粘膜和骨膜,注意勿損傷上唇齦係帶。分離組織,暴露梨狀脊,將切口向上拉到下鼻甲附著點以上粘骨膜處。該處在鼻底以上約1.5cm,可在該處行下鼻道開窗。用剝離器分離下鼻道骨壁粘膜至距梨狀脊約3cm處,上自下鼻甲附著點,下至鼻底部,緩慢推進。用剝離器將下鼻道粘骨膜向內側牽引,用骨鑿於下鼻甲之下鑿進上頜竇,必要時還可將梨狀脊一並咬除,至看清上頜竇前內角為止。上頜竇前壁無需破壞。窗口應盡量擴大,以減少封閉的可能。通過窗口可以看到竇內情況,並對竇內粘膜進行處理。分離上頜竇粘膜,沿窗口下緣到達上頜竇底部,去除骨壁至鼻腔底部。該處比上頜竇底部平均高出5mm。上頜竇鼻腔的骨脊必須完全鑿去,以便引流通暢。將上頜竇粘膜瓣翻向鼻腔,覆蓋骨麵,將蒂置於窗口前緣,壓迫固定,上頜竇填塞碘仿紗條5日,用絲線縫合切口,6日拆線。
四】上頜竇根治術
本手術最早於1893年由Weorge Galter Caldwell和1893年Henry Paul Luc所完成,故名Caldwell-Luc手術(柯-陸手術)。
1.適應術
(1)慢性化膿性上頜竇炎,經連續穿刺衝洗一個月,或竇內注藥治療半個月,仍有膿性分泌物者。
(2)經病理證實上頜竇內有結核性炎症或黴菌感染者。
(3)經影象學檢查證實上頜竇內有息肉、囊腫或良性腫瘤者。
(4)上頜竇內異物。
(5)牙源性上頜竇炎及上頜竇口腔漏管。
(6)經上頜竇施行其他手術,如後鼻孔探查,蝶竇、蝶鞍探查,翼管神經切斷,頜內動脈結紮,眶減壓,眶擊出性骨折複位,腮腺移植治療萎縮性鼻炎,上頜竇癌放療前引流,翼齶窩異物取出,鼻腔側壁內移及篩竇開放術等。
2.手術操作
(1)麻醉
局部浸潤麻醉合並鼻腔、竇腔粘膜麻醉。局部主要麻醉眶下神經、齒槽神經及蝶齶神經節。
(2)切口
於上唇和唇齦粘膜交界處自尖牙脊向外達第二尖牙做橫切口,深達骨壁,剝離骨膜,露出尖牙窩骨麵。
(3)鑿開前壁
用圓鑿或電鑽頭鑿開尖牙窩內側部分,即上頜竇前壁,然後用咬骨鉗擴大成1~1.5cm直徑的骨孔,若發生出血可用骨蠟止血,或於出血處兩旁用骨鑿各鑿一次施行壓迫止血。
(4)取出病變組織
古典的柯-陸手術是將竇內粘膜完全剝除,以期徹底根治。但事實上術後竇腔常被新生的纖維組織所充滿,仍易感染而發炎,療效不夠滿意。隨著對粘膜生理學和病理學的進一步認識,人們對粘膜的處理采用了保留的方法,例如對牙源性上頜竇炎隻清除下壁接近牙根的粘膜,而對其他處粘膜則予以保留。近年來有人主張隻去除感染破壞嚴重、不可逆轉的粘膜,而對可逆轉粘膜盡量予以保留。至於識別可逆性與不可逆性病變,用肉眼觀察比較困難,必須於術前經上頜竇內竇鏡下取粘膜行病理檢查方能確定。不可逆病變有粘膜壞死、膿腫、肉芽、囊腫及息肉等。
(5)鑿開對孔通入下鼻道
在上頜竇內側壁前下部,用圓鑿將骨壁鑿成對孔,用咬骨鉗向前下方擴大,使其前後徑不小於1.5cm,上下徑不小於1.0cm,並使對孔下緣與鼻腔底部處於同一平麵。用尖刀沿對邊緣向竇內下鼻道粘膜行上、前、後切開,做麵粘膜瓣,並使轉向竇內底部,以便再生粘膜覆蓋竇腔。如果下鼻甲前端肥大,妨礙此項操作,或阻塞對孔的通暢,則可切除下鼻甲前端。
(6)填塞與縫合
檢查鼻腔及上頜竇是否達到手術要求,如無滲血可不用填塞,如有滲血則需用碘仿紗條填塞竇腔,將其另一端自對孔引至下鼻道,以便次日取出。唇齦溝粘膜切口可用絲線縫合,麵頰部加壓包紮,以減輕腫脹和瘀血。
3.手術改進
上頜竇根治術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長期保持對孔通暢。據國內資料,能達到此目的約占60%,其他40%皆因對孔封閉引起再感染而告失敗。所以手術改進主要是防止對孔再封閉和促進竇內粘膜再生。具體方法如下:
(1)對孔置環術
在手術填塞竇腔以前,將塑料環卡在對孔處,以防止愈合過程中發生狹窄或封閉。為防止塑料環滑脫,可將其邊緣製成兩溝狀,既可長期使用,又不影響手術後衝洗。
(2)上頜竇鼻腔吻合術
1964年由張曦易所創用,其方法是在手術中取去竇內粘膜時,保留內側壁粘膜,將下鼻道對孔鼻腔粘膜分成上、下、後三方分別翻入竇內,與竇內粘膜縫合,吻合口縱橫徑如能保持1cm以上,就能達到長期保持對孔通暢目的。
(3)口銜式自拉露鉤
1953年由作者製成。此器械之目的是代替專司拉鉤的助手,在繁忙工作中起到節約人力的作用。另外還可避免拉力過大和預防術後麵頰部腫脹。咬肌的力量為45kg,而拉鉤所需力量不足4.5kg,故用口銜式自拉露鉤患者不會疲勞。此器械適用於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下列牙齒脫落或鬆動的患者。
(4)擴大自然口的上頜竇根治術
1993年蕭壁君等在行上頜竇根治術時,采取擴大該竇自然孔的方法,以促進竇內引流,獲得了較傳統手術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