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一般治療
一、疥瘡西醫治療
(一)治療
局部治療,原則上為殺蟲,止癢,處理並發症。常用藥物為10%~20%硫磺、20%苯甲酸苄酯等,可配成軟膏或乳劑等,根據情況選用。亦可應用1% 666(苯體六氯苯,GBH)液。藥應從頸部以下全身塗搽,尤其需注意指間、腕部、肘部、腋窩、乳房、臀部及外陰部等好發部位。一般成人搽遍軀幹和四肢平均需30~60g或60~120ml,外搽此藥後,保持一定時間。本藥可經皮膚吸收,如濃度過高或在皮膚持續時間過久,易使神經中毒,因此對嬰幼兒和孕婦患者不宜應用。
克羅米通(10%乙基鄰丁烯甲苯胺,優力斯)冷霜外搽,每天2次,塗後保留48h,然後洗去,本藥並有止癢作用,亦可有原發刺激和變應性過敏,忌用於急性炎症皮損及嬰幼兒。
5%~10%噻苯達唑(thiabendazole)乳劑,每天擦2次,連擦5天,或口服21-噻苯達唑〔25mg/(㎏·d)〕連服10天為一療程。
對瘙癢劇烈者,可外用皮質類固醇製劑,或短期(7~10天)口服皮質類固醇製劑如潑尼鬆,解除瘙癢後逐漸遞減藥量,疥瘡結節和外用激素軟膏或皮損內注射激素。
農藥魚藤根(Derris root)粉30g、肥皂粉(或肥皂切碎)30g、熱水300ml,混合外擦,幹後著衣,每天1次,連用2天效果甚佳。
對嬰幼兒疥瘡,可選用5%二氯苯醚菊酯或5%硫磺乳、硫酐浴或含硫礦泉浴,療效甚佳。
疥瘡治療常規:治療前先洗澡換衣,在擦藥期間不洗澡,不換衣。擦藥時應先將好發部位及損害密集處擦藥1次,然後再普遍地塗搽全身。擦藥時間為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3天為一療程,必要時作第2療程。
治療後需要觀察1~2周(因疥蟲卵需10天左右才能變成成蟲),如無新損害發生,才能認為痊愈。
每一療程結束後,先洗澡換衣,換下衣褥及被單等物可用水煮或浸入殺菌藥液(如苯紮溴銨),以徹底消滅疥蟲和蟲卵。同居患者應同時治療,以根絕傳染源。
(二)預後
嚴重者偶可伴發急性腎炎。預後與診斷、治療密切相關。
疥瘡辨證論治
二、疥瘡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一般不需內服,若繼發感染者,宜疏風清熱利濕,用消風散(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石膏、甘草、木通)合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梔子、黃柏)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1、肌膚風熱證
:皮膚水皰少,丘瘡疹多,壁厚液少,抓破幹痂,瘙癢不已,久則皮膚幹糙肥厚,舌紅,苔薄,脈浮或滑。疏風清熱潤燥。消風散加減。
2.濕熱毒蘊證:
皮膚水皰多,丘皰疹泛發,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濕爛,或膿皰疊起,或起紅絲、臖核腫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化濕解毒。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3.蟲毒結聚證:
陰莖、陰囊發生孤立的褐紅色硬節,時時作癢,久難消散,舌淡紅,苔白,脈滑。殺蟲解毒。蘆苔丸加減。
(二)外治及其他治療:
1.大楓子肉500g熬油,研為糊,塗患處。10%百部配(百部、白酒)及雄黃膏(雄黃、氧化鋅、凡士林),外搽。
2.《外台秘要》曾記載晉代葛洪治疥瘡方:"石硫黃無多少,研粉,以麻油或塗摩之",此法至今仍在應用。目前臨床常用5%~20%的硫黃軟膏,小孩用5%~20%,成人用10%~20%,若患者病史長,可用20%,但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易產生皮炎。亦可外搽一掃光或雄黃膏。
塗藥方法:先以花椒9g,地膚子80g,煎湯外洗。一般先擦好發部位,再塗全身。每天早晚各塗1次,連續3次。第4天洗澡,換洗衣被,此為1個療程。一般治1~2個療程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