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瘺是指腸管之間、腸管與其他髒器或者體外出現的病理性通道,造成腸內容物流出腸腔,引起感染、體液丟失、營養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礙等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腸瘺可分為內瘺和外瘺兩類。腸內容物不流出腹壁,如小腸間內瘺、小腸結腸瘺、小腸膽囊瘺、小腸膀胱瘺等。腸管與體外相通則稱腸外瘺。臨床上,根據瘺口所在部位、經瘺口流出的腸液量、腸道瘺口的數目、腸道是否存在連續性以及引起腸瘺的病變性質等,將腸瘺分為高位瘺與低位瘺、高流量瘺與低流量瘺、單個瘺與多發瘺、端瘺與側瘺以及良性瘺與惡性瘺等。壁上有異常穿孔,致腸內容物由此漏出體表者稱為腸外瘺。
腸瘺的常見原因有手術、創傷、腹腔感染、惡性腫瘤、放射線損傷、化療以及腸道炎症與感染性疾病等方麵。臨床上腸外瘺主要發生在腹部手術後,是術後發生的一種嚴重並發症,主要的病因是術後腹腔感染,吻合口裂開、腸管血運不良造成吻合口瘺。小腸炎症、結核、腸道憩室炎、惡性腫瘤以及外傷傷道感染,腹腔炎症、膿腫也可直接穿破腸壁而引起腸瘺。有些為炎性腸病本身的並發症,如克羅恩病引起的內瘺或外瘺。根據臨床資料分析,腸瘺中以繼發於腹腔膿腫、感染和手術後腸瘺最為多見;腸內瘺常見於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和化療也可導致腸瘺,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