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賈第鞭毛蟲病

  賈第蟲病現通稱藍氏賈第鞭毛蟲病(giardiasis),是由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ila)寄生在人體小腸引起的原蟲性疾患。臨床上以腹瀉、腹痛及腹脹等為主要表現,並可引起膽囊炎、膽管炎及肝髒損害。本病除地方性流行外,還可導致水源性暴發性流行。在旅遊者中感染也很常見。近年發現艾滋病患者常可合並本蟲感染。感染動物(犬、貓、水癩、齧齒類)的糞便可發現此原蟲。若飲用未經消毒的地表水(池塘、湖泊、溪流)將增加感染的危險。整個感染期間均有傳染性。會再感染。藍氏賈第鞭毛蟲病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可引起貧血及營養不良,生長滯緩等。也可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維生素缺乏症。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患者應按腸道傳染病隔離,控製飲食。合並細菌感染時應給予抗生素。對確診患者和高度懷疑本病者應給予抗病原體藥物治療。藍氏賈第鞭毛蟲病一般經藥物治療後均可治愈,預後良好。各年齡組均可受感染,尤以兒童、青壯年多見。

目錄
1.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藍氏賈第鞭毛蟲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3.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4.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應該如何預防 5.藍氏賈第鞭毛蟲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的常規方法

1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藍氏賈第鞭毛蟲分類學屬於肉足鞭毛門,動鞭毛綱,六鞭蟲科,雙滴蟲目,賈第屬。該屬下除有寄生在人體的藍氏賈第鞭毛蟲(G.lamblia)外,還有寄生在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體內的多種賈第鞭毛蟲,如牛賈第蟲(G.bovis)、馬賈第蟲(G.egui)、鼠賈第蟲(G.muris)等。滋養體寄生在小腸,尤其以十二指腸最多,膽囊、肝髒、胰等均可發現。病當蟲體寄生在膽道係統時,可能引起膽囊炎或膽管炎。如出現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肝腫大以及脂肪代謝障礙等。
  一般認為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發病情況與蟲株毒力、機體免疫狀況和共生內環境等多方麵因素有關。滋養體以吸盤吸附在腸黏膜表麵,造成機械性刺激與損傷導致黏膜炎症。蟲體大量繁殖時,可大片覆蓋腸黏膜,影響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等物質的吸收,蟲體還與宿主競爭腔內營養,腸內菌群的改變,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腸功能失常。蟲體可引起小腸微絨毛病變並導致乳糖酶與木糖酶等雙糖酶的缺乏,產生腹脹及乳糖耐受性差等症狀。

2藍氏賈第鞭毛蟲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患者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同時可引起全身性疾病如貧血及營養不良、生長滯緩等,也可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症及維生素缺乏症。

3藍氏賈第鞭毛蟲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的潛伏期一般1~3周,平均9~15天,臨床表現以胃腸道症狀為主。急性期典型症狀為暴發性腹瀉,水樣大便並有惡臭,可有少量黏液,但多無膿血。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噯氣。腹痛常見,多在中上腹、絞痛。部分患者有低熱、發冷、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也有隻排出包囊,而無症狀者。

  急性期持續數天,如治療不及時,即可能轉為亞急性感染,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腹瀉、腹痛、食欲減退等,可持續數月。

  慢性期主要表現為反複發作或持續稀便,多為周期性短時間腹瀉,大便為表麵漂浮黃色泡沫的稀便,惡臭,多在10次/d以下。腹脹、噯氣、厭食、惡心、但腹部絞痛少見。病程常可長達數年,兒童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病例和嚴重感染者因長期吸收不良可導致消瘦、體重減輕、發育障礙、貧血等。如蟲體侵犯膽囊和膽管時,患者表現為膽囊炎和膽管炎症狀,右上腹或劍突下疼痛、惡心嘔吐、發熱、膽囊區壓痛等。病變累及肝髒,患者以肝區疼痛,肝大伴壓痛及肝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此外,部分患者可表現為胃炎、闌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