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是指結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40歲~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全球每年新發病例約800萬人,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0%~15%。發病原因與遺傳、結腸腺瘤、息肉並慢性炎症性病變、少纖維、高脂肪飲食習慣等有一定關係。
結腸癌是指結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40歲~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全球每年新發病例約800萬人,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0%~15%。發病原因與遺傳、結腸腺瘤、息肉並慢性炎症性病變、少纖維、高脂肪飲食習慣等有一定關係。
從流行病學的觀點看,結腸癌的發病和遺傳、環境、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方式有關。
1.環境因素:經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以飲食因素最重要,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關係。另外,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2.遺傳因素:如果某人的一級親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腸癌,他患此病危險性要比常人高8倍。大約1/4的新發病人有結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家族中患病率可達50%,如不治療,10歲以後均有患結腸癌的可能。
3.大腸腺瘤:屍檢材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基本一致。據統計,單個腺瘤的病人其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腺瘤者高5倍,多個腺瘤者比單個腺瘤患者高出1倍。絨毛樣腺瘤樣息肉易發展成癌,惡變率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結腸癌患者術後常見的並放在主要有吻合口漏、骶前出血、輸尿管損傷、造口壞死及腹內疝等。
1.吻合口漏:吻合口漏是結直腸手術的嚴重並發症,左半結腸和直腸一期手術的發生率較高。分析發生原因如下:術前準備不充分;患者營養不良;手術操作失誤,術中過多遊離腸管斷端腸係膜或過多地切除結腸吻合口周圍的脂肪組織,損傷結腸係膜血管,使吻合口血運不良,吻合口張力過大,縫合不夠嚴密等均可影響吻合口的愈合。
2.骶前出血:骶前出血是直腸手術的嚴重並發症,它常是致命性的。主要原因是分離直腸後壁時損傷骶前靜脈叢。由於骶前靜脈叢呈網狀,固定於骶骨前,且與骶骨小孔內的椎靜脈有交通,一旦出血點縮入骶骨小孔,很難止血。
另外,還有輸尿管損傷、造口壞死及腹內疝等。這些並發症均與手術操作有直接關係。大腸癌的手術方法比較成熟,而每一種手術均有其重要步驟。
結腸癌患者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症狀,其中右半結腸癌時,多為腹痛不適或隱痛。早期結腸癌的症狀開始時可為間歇性,後轉為持續性。
1.腹部包塊:為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浸潤嚴重,腫塊可固定。
2.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狀,如腹脹,腹痛,便秘或便閉。結腸腫瘤的常見症狀是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並可聞及亢進的腸鳴音。左半結腸腸腔相對狹小,糞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該部多為侵潤型癌,腸腔環狀狹窄,因此較早出現腸梗阻症狀。
3.中毒症狀:也是屬於結腸癌的臨床表現之一,由於結腸癌的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結腸癌患者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症狀,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右半結腸血運及淋巴豐富,吸收能力強,癌腫多為軟癌,易潰爛、壞死致出血感染,因此以中毒症狀為主。
4.晚期症狀: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征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預防結腸癌的十六字方針,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具體措施包括以下方麵:
1.定期檢查: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警惕大腸癌的信號及早期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帶血或黑便,大便形狀變扁變細等。
2.改善飲食習慣: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要控製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
3.防治腸道疾病:積極預防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對於腸道息肉更應及早處理。大腸息肉分為五大類,即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生化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贅生物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性息肉,是結腸癌的癌前病變,所以當發現結腸腺瘤時,應在良性腺瘤階段予以摘除,並進行病理學檢查。如果不早期治療,絕大多數會變成大腸癌。
結腸癌的檢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X線檢查:包括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及鋇灌腸檢查。可觀察結腸形態的全貌,有無多發性息肉和多發癌灶,對結腸腫瘤病人的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2.內鏡檢查: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常規進行纖維結腸鏡檢查。不但能夠發現結腸各種類型的病變,而且可以采取組織活檢,明確診斷,以免漏診或誤診。
3.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對檢測診斷結腸癌無特異性,值升高時常與腫瘤增大有關,結腸腫瘤徹底切除後可恢複到正常值,複發前數周可以升高,因此對估計預後、監察療效和複發有一定幫助。
4.B型超聲掃描、CT或MRI檢查:均不能直接診斷結腸癌,但對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淋巴及肝轉移的判定有一定價值。主要適用於了解腫瘤對腸管浸潤的程度及有無局部淋巴結或遠處髒器轉移。
5.糞便檢查:通過檢測糞便中的腫瘤M2丙酮酸激酶(M2-PK)發現,結腸癌患者的M2-PK值是正常人的14倍,所以,糞便腫瘤M2-PK檢測為結腸癌篩查提供了一種很有前景的新手段。
結腸癌患者應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
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所產生的致癌物質多,作用於大腸時間長,必然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因此,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包括:豬油、牛油、肥肉、動物內髒、魚子等。
適量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金槍魚等。每日補充膳食纖維素35克以上。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素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製品、新鮮蔬菜和水果、海藻類等。用部分粗糧替代細糧。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適量食用核桃、花生、奶製品、海產品等,以補充維生素E。注意攝取麥芽、魚類、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結腸癌病人禁忌辛辣食物,辣椒、胡椒等食物對肛門有刺激作用,一定不能吃。結腸癌術後的病人,手術後注意加強護理和飲食營養,促進病人身體恢複。
西醫治療結腸癌的原則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同時聯合化療、放療等降低手術後複發率,提高生存率。對於不能切除的結腸癌,可采取新輔助化療,一方麵可以降低腫瘤的分期,使部分不能切除的腫瘤轉化為能夠切除的腫瘤;另一方麵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根治性結腸癌手術的切除範圍包括癌腫所在腸袢及其全結腸係膜。即切除了癌腫本身,又可以徹底清除了可能轉移的區域淋巴結。因此,隻有進行了徹底的手術才有可能治愈結腸癌。
另外,對於有肝、肺轉移的患者,也不是完全喪失了治療的機會。新的觀點認為,如果轉移病灶能夠同時切除,就與結腸癌的病灶一起切除,轉移灶不能切除先進行新輔助化療,降期後再切除。在一部分肝轉移患者中,肝轉移局限一葉或一段,手術切除不但簡單,而且5年生存率可達50%。手術適應證的選擇與外科醫生的經驗是決定手術的關鍵因素。